
工作者與生產力 Workers and Productivity
|
依據國家競爭力委員會(council on Competitiveness)的說法,美國的高水準生活環境、「可說是來自於美國工作者生產力在全球名列前茅的貢獻,而還有更多的美國人在其他的國家工作」。
在美國大半的歷史中,勞動力都呈現逐漸成長的趨勢,得以支撐經濟的擴張,移民人口曾是勞工的的主要來源,在失業率低、企業人力需求提高的時期,這種現象尤其明顯。
以2006年底的狀況來看,大約有1億4600萬居住在美國的人,是擁有給薪工作的,另外有700萬人處於失業狀態,共1億5300萬的勞動力、是擁有全球第三大人力資源的國家,僅次於中國與印度。
近三分之二的美國工作年齡人口參與了勞動市場的工作,男性與女性各半,其中大約有15%出生於國外,有5-6%的人從事一個以上的工作。
|
私營企業是美國主要的雇主,佔聘僱需求的85.5%,其餘的則屬於政府單位。
許多人從事自我經營的事業,在2005年有超過1000萬的人這麼做,雖然其中有些人採取的是以一部份時間與他人合作、一部份時間自己工作的方式;多數工作人口還是從事受他人聘僱的工作,在全美近600萬家公司內工作,而這些公司的員工人數、大部分都沒有超過20個人。
美國的工作者相當具有彈性,工作機會持續成長其實也隱喻著另一個現象 – 那就是人們必須接受換工作的事實;平均來說,每年約有一成的工作會消失、市場上也創造出其他更大比例的工作機會。
|
「資料顯示每個月有數百萬的美國人離職 – 多數是自願離職 – 同時也有更多的人被聘用」,美國副秘書長Robert Kimmitt在2006年曾如此描述:「這也是我們希望創造的經濟環境,人們在尋找更好的工作機會時,能有更多的工作機會選擇」。
美國工作人口通常不會在同一家公司任職太久,在2005年,失業人口中只有12%的人、在一年內無法找到工作,對照起歐盟的失業人口中有46%的人在一年內無法找到工作,比例低了許多。
美國勞動人口能夠擁有高生產力,在於對教育的重視,包含技術與職業訓練、以及願意接受試驗與變動的態度。
所謂的接受變動,包含美國人願意到各地尋找工作,在十八至十九世紀,人們從海邊遷徙到內地、尋找新的農牧土地,在二十世紀早期,非裔美國人則從南方農場移往北方城市、尋找在工廠裡任職的機會。
當然並非所有工作者都是自願離職的,許多人被大公司資遣 – 有超過13998家公司在2006年曾有計畫的資遣員工;從2005年尾聲至2007年出,美國三大汽車製造商 – 通用汽車、福特汽車、戴姆克萊斯勒汽車公司 – 共縮減了90000個工作機會,美國航空自2001年8月至2006年10月共資遣了170000名員工。
|
雖然美國勞動人力長期以來都有組成工會的權力,但2006年的統計、只有12%的員工是勞工組織的會員,比半世紀前有35%的勞動人力參與工會的比例、大幅下降。
美國工作人力中人數最多的類別是辦公室的行政支援工作,共有2300萬名、如總機、秘書、飯店櫃臺人員等等;平均薪資最高的工作類型、每年平均年薪超過80000元美金,是屬於管理階層與法律領域的工作;平均薪資最低的工作類型、每年平均年薪未達20000元美金,是屬於餐飲準備與服務類別的工作。
政府在美國經濟扮演的角色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