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務院國際資訊局出版物
美國經濟簡介

創造性的破壞 Creative Destruction

擁有豐富土地、自然資源,穩定的政府以及相對來說教育水準高的人力,美國經濟在全球市場仍享有不可取代的競爭優勢;重要的是,這個國家仍然願意接受、甚至打開雙手擁抱改變。

美國的經濟體系,呈現出二十世紀澳洲經濟學家Joseph Schumpeter提出的所謂「自由市場資本主義」之下的「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市場上的工作機會、公司、甚至整個產業,起伏變化不斷。

即使許多城市與地區都在不斷拓展,但如果不能調整自己因應改變 – 就如部分過去工業化的城市、位於美國東北部與中西部那些被稱為「鐵鏽地帶」(Rust Belt)的地區,或是一些位於平原地區的農業州,在過去數十年流失了許多居民、搬遷到其他城市和地區居住。

2006 trade surplus or deficit chart 美國的貿易逆差遠比其他國家來得高,佔2006年國內生產總額(GDP)約5.7%。

在自由市場中,關於製造什麼、如何為產品定價,都是由獨立的買家與賣家溝通協商出來的 – 有的是少數人之間的交易、有的涉及數百萬人 – 而不是由政府或握有權勢的獨佔利益者所能左右的;這種方式下訂出的價格,最能反映出產品與服務的價值,也指引出消費者所需為何的明路。

美國人也視自由市場為推動個人自由、政治多元性以及反權力集中的方式之一,美國聯邦政府在1970年代透過廢除保護部分產業的法規 – 像是貨運、航空、電訊等產業這些受法規保護避免市場競爭長達數十年的產業 - 重新宣示政府對於市場力量的承諾。

加入科技改變因子的多元競爭以及法規系統,讓美國經濟生產力更強、也讓美國家庭獲得相對來說更高的收入;美國的生產力在1990年代逐步上升,在2002年達到成長顛峰的4.1%;這樣一來讓美國成為歐洲、日本各國的先驅,尤其是妥善運用資訊科技的方面;自此之後,產能成長率productivity gains開始下滑,在2006年僅1.6%。

Trans World Airlines 環球航空公司(Trans World Airlines)是每年成千上萬宣告破產並倒閉的公司之一。 (© AP Images/Mary Butkus)

動態的經濟體系意味著人們有失敗的自由,在美國,企業的失敗並不會背負社會污名,但有些國家則不然;事實上,失敗常被視為企業主極具價值的學習經驗,可能在下一次就能夠成功。

美國政府曾在2005年進行全美企業的調查,當年有約671800家公司成立,也有其他大約544800家公司解散;每年都有許多小型不知名的公司成立,有些能夠成功、有些會失敗。

每年都有許多公司宣布破產,其中有些自此便無聲無息;在2005年共有超過39000家的公司申請倒閉。

而即使是美國的知名企業、也有可能失敗,是部分在1979年撤銷航空管制時、曾申請過破產的主要航空業者,管制撤銷後面臨更多的競爭,有些公司重出江湖、有些公司卻自此選擇永遠消失,其資產則成為存活下來競爭者的接手資產。

另一個評估美國經濟動態的標準是:十二家於1896年道瓊工業指數上列名的知名公司,到現在只剩奇異公司一家、仍然名列道瓊工業指數當中;其他公司有的被他人購併,有的分割為多個小公司、成為相對規模較小的公司,甚至已經從市場上消失,還有的公司被他人接手之後、重新成立了較小型的公司。

那麼,數量很多的小型公司、對於說明美國經濟的動態化有所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