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務院國際資訊局出版物
美國經濟簡介

前後都面臨問題的美國經濟 Trouble Ahead, Trouble Behind

美國經濟雖然力量強大,但卻也有其根本的問題等待解決。

美國中央情報局彙整了將近兩百個國家的經濟情勢分析,在2007年全球真相調查報告中提出這樣的論點:「包括對經濟基礎建設投資不足、快速成長的老年人口醫療與退休金支出、大量的貿易與預算赤字、低收入族群家庭收入成長停滯等等,都是長期存在於美國經濟上的問題。」

美國經濟面臨的問題、也和經濟力量的成長同步增加。

2006 GDP per capita chart 雖然美國和其他主要經濟體比較起來、每人平均生產毛額較高,但收入分佈狀況卻也是最不平等的。

收入不均的問題上,美國的每人平均生產毛額在全球排名第十(依同樣金錢在每個國家的價值作調整後進行比較),在2006年約為美金43500元,排名在百慕達、盧森堡、澤西島、赤道幾內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挪威、Guernsey、開曼群島、愛爾蘭之後,領先其他重要的經濟體。

但美國的收入結構卻是所有主要經濟體中最不平等的,這樣的情況已經存在數十年;依據國會預算辦公室2004年的統計,收入前五分之一的家庭收入、佔全國總收入的53.5%,而收入最低的五分之一家庭、收入僅佔全國總收入的4.1%,而全國收入最高的前1%族群、佔全國收入的16.3%,這個比例是1960-1970年代的兩倍。

在美國所有家庭收入都提高的時候,收入成長幅度最大的卻是原本所得最高的族群。

「六成收入較低的家庭,在1986至2005年之間實質的所得增加還不到10%,而前五分之一收入較高的族群、在這段時間內收入卻提高了32.5%,前5%的家庭所得增加幅度更是高達49%」,國家競爭力委員會(council on Competitiveness)提出以上的分析。

Nike headquarters in Oregon 多國企業的營運模式,像是Nike的總部位於奧勒岡州,產品卻在全球各地製造上圖為設於越南的運動鞋製造工廠。(© AP Images/Richard Vogel)

造成這樣分層勞力市場的原因是什麼呢?多數人認為那些低收入族群缺乏如所得高者的教育或技能,必須努力應付科技的變遷、還必須與其他國家的低價勞工競爭,因而無法獲得同等的收入成長與利益。

但這些數據其實無法看出所得流動的動態變化:許多美國人的收入是起伏不定的,從1989年至1998年這段時間來說,在收入較低五分之一的家庭中、有47%向上移動到其他收入階層當中,也有47%原本位居收入前五分之一族群的家庭移動到較低的階層,以整體來看,在這段期間有約六成的家庭、其收入有向上或向下各個階層移動的狀況。

不過美國的政策制訂者仍然體認到、收入較低家庭總收入成長停滯現象,的確對整體經濟存有潛在的危機。

「如果我們不在個人受經濟變化影響造成的收入下降趨勢上設定底線,」聯邦儲備金主席Ben Bernanke在2007年的一場演講中表示:「多數的群眾可能變得不願意接納動態的經濟機制、而此動態機制正式經濟成長不可或缺的要素」。

美國人長期以來都對富有、成名有著矛盾的情感,開疆闢土的企業經營者,在不同年代會擁有不同的評價,有時被視為產業領航者、有時又被視為無道義的豪取強奪者;近年來富豪中的富豪有許多是娛樂與運動圈的名人,因為個人獨有的特質而讓群眾願意掏出口袋裡的錢。

那麼美國的能源問題又該如何因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