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與文化 > 美國文化

美國文化

美國文化織錦(The American Cultural Tapestry)  (選自:美國掠影 美國國務院電子期刊2006年6月 )
要了解美國人的行為與政策,就要瞭解美國的文化。在許多語言中,文化通常指藝術、音樂、歷史及文學。在美國,這些都被視為文化。在美語裏,culture(文化)是指學而習之、代代相傳的一種群體的生活方式。它包括大多數美國人所共有的基本信仰、價值觀、思維模式及世界觀。
英文全文:
pdficon Full texts in Adobe Acrobat (PDF) format 


美國文化是否很"美國化"﹖(Is American Culture "American"?)
Ma Yo Yo 美國華裔大提琴演奏家馬友友(Yo-Yo Ma)在紐約卡內基音樂廳(Carnegie Hall)為9.11事件受害者舉行的音樂會上演奏樂曲。(© AP Images)
歐洲、亞洲和拉丁美洲地區曾出現滿城爭看《泰坦尼克號》(Titanic) 電影的盛況,重現當年《飄》(Gone With the Wind)上映時萬人空巷的景象。並不是因為這些影片宣揚美國價值觀,而是因為全世界的人們都從纏綿悱惻的故事中找到自己生活的某些影子。
英文全文:
pdficon Full texts in Adobe Acrobat (PDF) format 



一位歐洲人看美國文化的對外影響 (A European Considers the Influence of American Culture)
1981出品的影片《上帝也瘋狂》(The Gods Must Be Crazy),一名飛行員在飛越伯茲瓦納的卡拉哈裏沙漠(the Kalahari Desert of Botswana)時,從一個非洲部落的居住地上空扔下一只空的可樂瓶。土著居民本能地認為這只瓶子是他們的主宰神靈賜給他們的禮物。但是這個"禮物"使他們本身的傳統和社會道德出現一片混亂。
英文全文:
pdficon Full texts in Adobe Acrobat (PDF) format 


線上訪談:全球化與文化多樣性(Webchat: Cultural Globalization)
在很多美國化"的領域,例如藍調和爵士樂,其雛形來自西非洲(不僅僅是尼日利亞)。後來尼日利亞的音樂家反過來又借用了美國的風格和形式。只要聽聽尼日利亞音樂家費拉庫蒂(Fela Kuti)的作品,就能發現詹姆斯‧布朗(James Brown)的音樂無處不在。
英文超連結:
Cultural Globalization External Link


線上訪談參考資料:美國贊助文化藝術的兩大渠道 (Webchat: U.S. Supports the Arts Through Blend of Public and Private Funding)
世界各國都希望以符合本身特定價值觀和歷史經驗的方式贊助文化藝術,創造豐富的藝術和文化生活。美國通過一個靈活的機制支持文化藝術,以公共資金為力量,同時鼓勵民間捐款,發揚個人的自主性。
英文超連結:
U.S. Supports the Arts Through Blend of Public and Private Funding External Link


有什麼新鮮事?嘻哈文化對生活美語的影響(What's New? The Effect of Hip-Hop Culture on Everyday English)
(選自:
動態英語 Dynamic English 美國國務院電子期刊2007年8月) 
export culture 在密西根青年中心外牆揮灑嘻哈主題塗鴉的休息空檔,這位藝術家趁機展現自己的霹靂舞舞步。 © AP Images/Jim Slosiarek/The Gazette
語言是社會的產物,在社會變遷時,語言也會跟著改變,而語言正在變化的最重要跡象、就是出現許多快速增加的語彙。在過去三十年,美語字典以前所未有的程度快速增加,包含來自全球文化對美國文化影響而產生的詞彙、新創用於科學領域的詞彙、科技進步而衍生的詞彙,當然還有足以代表當代文化的詞彙,都讓現今的美語更為豐富,而前述最後一類的詞彙,也正是影響美語產生最大改變的一個因素。
英文全文超連結:
What's New? The Effect of Hip-Hop Culture on Everyday English External Link


輸出流行文化(Exporting Popular Culture) (選自:美國形象)
米老鼠、巴貝·魯思、白癡喜劇、喬布魯斯、辛普森、邁克·傑克遜、達拉斯牛仔、《飄》、夢幻隊、印第安那·瓊斯、第22條軍規 - 這些來自美國體育和娛樂圈的名字、風格和片語,已經成为比較有形的美國產品,並通行於全球。是禍是福,反正許多國家已經擁有了兩種文化:各國的本土文化和具有廣泛的誘惑力和典型美國特色在內的文化,包括體育、電影、電視節目和音樂。 本章將討論美國對世界娛樂圈作出的幾個獨特貢獻:棒球和籃球這兩個體育項目;電影;以及三種流行音樂 - 爵士樂、搖滾樂和鄉村音樂。
英文全文超連結:
Exporting Popular Culture External Link
Portrait of the USA


在網上建立文化之間的聯繫(Connecting Cultures on the Internet) (選自:新興媒體 ) 美國國務院電子期刊2006年3月
美國國會圖書館最近推出一項計劃,旨在將美國和西方的珍貴文物與其他偉大文化的珍藏共同在網上展出。
英文全文:
pdficon Full texts in Adobe Acrobat (PDF) format 


閒話美國飲食文化
  (Americans At the Table: Reflections on Food and Culture)
選自:美國國務院電子期刊2004年7月《在美國人的餐桌上﹕食品與文化考察》

歷史篇﹕移民國家廣納八方珍饈
美國飲食文化的演變受多種因素影響。玉米成為美國飲食的大宗,功在美國印第安人。早期來自中國和意大利的移民及非洲黑奴,也為豐富今日美國的日常飲食做出了貢獻。美國對數百年來一波又一波移民潮帶來的種種美食兼容並蓄,各色美味佳餚被端上美國人的餐桌。

人物篇﹕食苑選粹

《美國參考》專題作家 Michael Bandler 和 Steven Lauterbach 介紹對美國飲食產生重大影響的幾位著名廚師。

 Red bull 銀屏獻技首開先河 人們常常稱比爾德(James Beard)為"美國烹飪之父"。
 Red bull 法式餐點妙著迭出 蔡爾德(Julia Child)以"法蘭西廚師"的稱號名揚四方。
 Red bull 墨西哥佳餚獨樹一幟 馬丁內克斯(Zarela Martinex)使更多的人認同和欣賞墨西哥美食。
 Red bull 南廚巧手盡顯風採 劉易斯(Edna Lewis)推崇的南方菜以玉米粒﹑豬油﹑糖和黃油為主。
 Red bull 廚藝創新健康養生 卡岑(Mollie Katzen)等人在20世紀70年代初提出健康飲食的觀念。
 Red bull 三十分鐘手到擒來 雷恰爾‧雷(Rachael Ray)的拿手好戲是在30分鐘內做好一頓飯菜。
 Red bull 亞裔名家東西合璧 "蔡明昊(Ming Tsai)東西方廚藝秀"剛推出就佳評如潮。
 
禮儀篇﹕刀與叉的困惑
本文作者的兒子對正式的餐桌禮儀提出了一個問題,引發了作者對各種用餐方式的思考。作者得出的結論是:"這方面的任何經驗,只要有助於我們突破本身文化觀念形成的狹隘桎梏,都彌足珍貴。這會使我們幡然猛醒,認識到其他人也可能採用不同的禮儀和習慣,同時激發我們對過去從來沒有想到要深入了解的情況產生好奇。"

燒烤篇﹕明爐慢火推出饕餮饗宴
美國東部沿海技藝嫻熟的燒烤高手(pit master)喜歡烤"全豬",往往看不起北卡羅來納州(North Carolina)西部的烤豬腿。烤豬腿的人又對田納西州(Tennessee)的烤豬排不屑一顧。烤豬排的人覺得肯塔基州(Kentucky)的烤羊肉不足為奇,烤羊肉的人則認為得克薩斯州(Texas)的烤牛肉大逆不道。

快餐篇﹕眾口爭誇三明治
在全美各地,很多城市都出產一些指標性的三明治,其重要性不亞於代表這個城市的運動隊伍。例如芝加哥(Chicago)以意大利牛肉三明治著稱,密爾沃基(Milwaukee)的德式香腸三明治名聞遐爾,費城(Philadelphia)的奶酪牛排風味獨特,而洛杉磯(Los Angeles)的三明治有燴炙人口的法式調味。

健身篇﹕節食健身勢在必行
《美國參考》的邁克爾‧弗裏德曼(Michael Jay Friedman)談美國飲食結構和生活方式的變化對健康造成的影響。豐富而廉價的食品加上缺乏運動,使美國人的腰圍越來越粗,三分之二的成年人體重超過標準,甚至達到肥胖的程度。

飲料篇﹕別給我上冰茶
本文作者雖是美國南方人,但不喜歡南方特有的飲品-冰茶。他認為這種甜膩膩的飲品淡而無味。但這並不影響他向讀者介紹調制冰茶的方法。

語匯篇﹕與食品有關的英文成語
英語有不少與食品有關的成語。在此僅舉數例以饗讀者。

英文全文:
pdficon Full texts in Adobe Acrobat (PDF) format

 

   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 美國在台協會 關於 InfoUSA  |  網站地圖  |  版權說明  |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