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海外的冲突与国内的变革


「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
庞大兵工厂。」


富兰克林ˇ罗斯福
一九四一年一月六日致国会谘文

 

一九一四年欧战的爆发震惊了美国公众。起初ˇ战鼓之声似尚遥远ˇ但不久他们就感到战事对美国经济和政治的影ˇ。到一九一五年ˇ本来已略见ˇ条的美国工业ˇ随西方盟国的定单的到来而再度欣欣ˇ荣。交战双方都利用宣传来煽动美国公众的情绪ˇ同时ˇ英、德两国阻挠美国公海航运的行动也引起了威尔逊政府的强烈抗议。而美、德两国之间的争端也日趋突出。

一九一五年二月ˇ德国的军事领袖宣布要击毁在英伦三岛周围海上行驶的一切商船。威尔逊总统警告说ˇ美国决不放弃在公海上贸易的传统权利ˇ并宣布ˇ美国将要求德国对美国船只和生命的损失负「绝对责任」。一九一五年春ˇ英国客轮「卢西塔尼亚」号被击沉ˇ死难者近一千二百人ˇ其中有美国人一百二十八名ˇ这件事使美国人极为愤怒。

战时的种种压力使威尔逊总统无法依循一贯政策。威尔逊虽然是最致力于和平的美国总统ˇ他在目击德国的残暴ˇ特别是其潜艇战后深信ˇ德国的胜利将是军国主义在欧洲的胜利ˇ势将危及美国的安全。

一九一六年五月四日ˇ德国政府保证将根据美国的要求ˇˇ制潜艇战ˇ潜艇战问题似乎已告解决。那年威尔逊在大选中获胜连任ˇ这部份得力于他的政党的口号ˇ「他使我们置身于战争之外。」一九一七年一月ˇ威尔逊总统在参议院发表的演说中主张「没有胜利的和平」ˇ说这是唯一能够持久的和平。

 

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九天以后ˇ德国政府通知美国ˇ德国将恢复无ˇ制的潜艇战。一九一七年四月二日ˇ在五艘美国商船被德国潜艇击沉后ˇ威尔逊要求国会同意对德宣战。美国政府随后立即着手动员其军事资源、工业、劳工、农业。到一九一八年十月ˇ开抵法国的美国军队已超过了一百七十五万人。

美国海军在帮助英国海军打破德国的潜艇封锁中发挥了关键作用ˇ一九一八年夏ˇ在德军发动等待已久的攻势时ˇ初上战场的美国陆军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同年十一月ˇ百万美军在默兹河一阿尔贡森林区一ˇ的庞大攻势中又发挥了重大作用ˇ使德方大肆吹嘘的兴登堡防ˇˇ于崩溃。

威尔逊对大战早日结束所作出的伟大贡ˇˇ在于他规定了盟国的作战目的ˇ他始终坚持ˇ斗争的对ˇ不是德国人民ˇ而是他们的独裁政府。一九一八年一月ˇ他ˇ参议院提出著名的十四点原则ˇ作为公正和平的基础。他呼吁摈弃各国间的秘密谅解ˇ保证海上航行自由ˇ拆除各国之间的经济壁垒ˇˇ减国家军备ˇ调整各国对殖民地的要求ˇ但须顾及殖民地上受影ˇ的居民的利益ˇ其它各点旨在确保欧洲各民族的自治和无阻碍的经济发展。十四点原则是威尔逊和平蓝图的关键ˇˇ建立一个各国的联合组织ˇ以 「共同保证大小国家政治独立与领土完整」。[附ˇ一九一七年第一次大战时的美国]

一九一八年夏ˇ德军节节败退ˇ德国政府请求威尔逊在十四点原则的基础上举行谈判。威尔逊总统在确定这个请求是出自人民的代表而不是军人集团的代表后ˇ便开始与各盟国协商ˇ盟国同意德国的要求。同年十一月十一日ˇ停战协议遂在这个基础之上缔结。

 

和平后的孤立

威尔逊希望最后缔结的和约能具有谈判和平的性质ˇ但他担心战争所掀起的愤激情绪ˇ会使他的盟国提出苛刻的要求。这一点他猜对了。威尔逊受到劝告ˇ如果他不对盟国的要求让步ˇ那他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希望ˇˇ国际联盟ˇˇ将不会实ˇˇ于是他在巴黎和会中把原来坚持的原则一条一条地放弃了ˇ以实ˇ他的希望。威尔逊在几条ˇ极的原则上确有收获ˇ他没有把阜姆让给意大利ˇ拒绝克莱蒙梭使莱茵河地区完全脱离德国的要求ˇ阻止法国兼并萨尔盆地ˇ同时也拒绝由德国负担全部战争赔偿的建议。

但是到终局时ˇ除了国际联盟算是成立起来之外ˇ威尔逊有关宽大和持久和平的种种建议几乎荡然无存ˇ而他自己ˇ最后还得忍受讽刺ˇ亲眼瞧着他自己的国家拒不参加国联。部份原因是他作出了错误的判断。他没有从在野的共和党中遴选一位领袖参加和约委员会一同去巴黎ˇ这已经是一个政治错误ˇ他回国要求美国参加国联时ˇ又拒绝作出必要的小让步ˇ以争取得到共和党所控制的参议院批准。

威尔逊在华盛顿的努力失败后ˇ他去全国ˇ人民进行游说。一九一九年九月廿五日ˇ由于战时总统职务繁重和为和平奔走呼号ˇ使他积劳成疾ˇ在科罗拉多州的普韦布洛城瘫病猝发ˇ终至不起。一九二○年三月ˇ参议院在最后一次的表决中ˇ同时拒绝了凡尔赛和约和国联盟约。美国从这时起ˇ就越来越ˇ入孤立主义之中。理ˇ主义的气氛ˇ从此也随威尔逊而去ˇ继之而来的是一个孤绝冷漠的时代。

在一九二○年的总统大选中ˇ威尔逊自己的政党ˇ提名一位从未在威尔逊内阁任职的俄亥俄州州长詹姆斯ˇ柯克斯为总统候选人。共和党提名的候选人沃伦ˇ哈定在这次大选中获得压倒性胜利ˇ这确凿证明人们普遍摈弃威尔逊主义。哈定在竞选中虽然拒绝在国联问题上作任何承诺ˇ他的外交政策及其共和党继承人的外交政策却一般遵循孤立主义路ˇ。

这是全美妇女第一次参加投票的总统大选。大战期间ˇ威尔逊大声疾呼ˇ要求修改联邦ˇ法ˇ准许妇女参加投票ˇ因为美国妇女对战争的伟大贡ˇ生动地说明她们做公民的能力和应ˇ有选举权。一九一九年ˇ国会ˇ各州提出ˇ法第十九条修正案ˇ各州及时批准了修正案ˇ妇女们因而得以参加次年的大选。

 

保守政策占上风

繁荣的景ˇ遍及各地ˇ至少在各城市中是如此ˇ因而美国政府二十年代的政策带有明ˇ的保守色彩。这一政策是基于如下的信念ˇ政府若尽力促进私营工商业的利益ˇ繁荣将缓缓地渗入到社会各阶层。

因此ˇ共和党的政策旨在为美国工业创造最有利的环境。一九二二年与一九三O年的关税法使关税壁垒增高到稳保美国制造商逐个垄断国内市场。上述的第二个关税法ˇ即一九三O年斯穆特ˇ霍利法案ˇ因把税率定得太高ˇ以致于一千多位美国经济学者齐声要求胡佛总统否决这个法案ˇ他们预言ˇ其它国家必将采取使美国损失惨重的报复行动ˇ后来的事件证实了他们的预料ˇ与此同时ˇ联邦政府着手执行一ˇ减税计划ˇ这反映了财政部长安德鲁ˇ梅隆的信念ˇ高征所得税将妨碍有钱人对新工业企业的投资。国会在一九二一年至二九年间通过了一系列法律ˇ同意了梅隆的建议ˇ即把战时所得税、过高的利润税和公司税撤ˇ或大幅度ˇ减。

在整个二十年代ˇ私营工商业受到了很多鼓励ˇ包括建设贷款、承办有利可图的邮政事业及其它的间接补助。一九二O年的运输法早已把战时政府严格控制的全国铁路交还私营。一九一七年至二○年期间归政府所有并基本上由其经营的商船队也出售给了私人。

不过ˇ政府的行政机构与立法机构在电力问题上有分歧。战争期间ˇ政府在筋滩下游建了两个大型ˇ酸厂ˇ筋滩是田纳西河中一段长达五十九公里的湍流ˇ政府还沿田纳西河修建了一系列水坝用于水力发电。一九二八年ˇ国会参众两院均通过规定电力生产与ˇ售公营的法案ˇ然而胡佛总统却狠狠地把它驳回了。后来「在富兰克林ˇ罗斯福任总统期间ˇ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的示范实验工程ˇ便是在筋滩水利工程的基础上建成的。

二十年代的移民ˇ制ˇ是美国政策的重要变更。在二十世纪的最初十五年中ˇ移居美国的人数超过一千三百万。一段时间以来ˇ国内反对无ˇ制移民的情绪逐渐增高。美国不再认为它有可供移民定居的广大内陆地区ˇ因而不愿意接纳大批新移民。这种情绪表ˇ在一系列措施上ˇ最终导致一九二四年的移民配额法和一九二九年的一ˇ法令ˇ这些法律ˇ定每年的移民人数为十五万人ˇ美国根据一九二O年时美国已有的各民族人数的比例ˇ把ˇ额分配给各国ˇ这样移民一事就具有选择性了ˇ因为当时移民大多数均来自东欧、南欧ˇ而不是北欧和西欧。这ˇ措施通过大大减少移民人数ˇ阻止了世界历史上的一次人口大迁移ˇ这次大迁移已历时三个世纪之久。

在移民人数变得微小的同时ˇ却出ˇ了美国人ˇ欧洲徙居的ˇˇˇ他们人数虽少ˇ但很重要。他们是对美国的艺术和思ˇ环境不满意的作家和知识分子ˇ他们大部份移往巴黎。

在国内外批评者的眼中ˇ美国文化充满着实利主义与清教徒气息。酒类的禁酿和禁售是这一时期清教主义的ˇ征。一九一九年通过了ˇ法第十八条修正案ˇ从而使这ˇ争论近一个世纪的禁令得以执行。禁令本是为了扫除国内的酒铺和酗酒ˇˇˇ但结果却制造了数以千计售私酒的地方ˇ替贩运私酒的人在犯罪勾当中图利创造了条件。广泛的违法行为使禁令成为道德上的一种伪善ˇ在许多美国人看来ˇ禁令可与哈定时代普遍的政治腐败ˇˇˇ比拟。

无情抨击成为美国文学的主调。新闻记者兼批评家门肯对美国人生活中的虚伪和腐败ˇˇ进行了毫不留情的鞭挞ˇ他因此深得人心。也许在严肃的小说家中ˇ没有一个比辛克莱ˇ刘易斯拥有更多的读者ˇ他以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作主题的「大街」和「巴比特」等讽刺小说成了国民自觉的明ˇ标志。具有讽刺意义的是ˇ美国人对美国的这些批评竟出ˇ在国家高度繁荣的时刻。

 

经济大ˇ条改变政治

与此同时ˇ对共和党政府的农业政策的抨击与日俱增ˇ因为农场主在二十年代的繁荣中得益最少。一九OO年到二O年ˇ农业曾普遍呈ˇ出繁荣景ˇˇ农产品的价格徐徐上升ˇ战争对美国农产品的需求空前之大ˇ从而大大刺激了农业生产。农场主们乘此机会把休耕多年的贫瘠土地或荒地都开垦出来。由于美国农地的金钱价值增加了一倍ˇ有的地方甚至两倍ˇ农场主们开始有能力购买过去买不起的物品和机械了。但到了一九二O年末ˇ战时的需求突然终止ˇ主要农作物的商业性生产急剧下降。三十年代经济大ˇ条的来临只是加剧了本已严重的形势罢了。美国农业不景气的原因很多ˇ但最重要的是国外市场的丧失。因美国本身进口关税的缘故ˇ在美国不ˇ其购买货物的地方ˇ美国农场主也不容易ˇ售产品。世界市场对美国的门户在慢慢地关闭了。

在二十年代ˇ繁荣的景ˇ似乎会永远继续下去ˇ甚至在一九二九年证券交易所证券价格暴跌后ˇ当局依然作出乐观的预测ˇ然而股票证券价格的迅速下跌却影ˇ到银行和金融机构ˇ许多被拖累倒闭。而这种金融危机又无可避免地影ˇ到各行各业公司ˇ使它们的ˇ售、生产和雇工俱告ˇ减。到了一九三O年ˇ美国已ˇ于全面经济大ˇ条的情况当中。银行倒闭ˇ千百万投资者和储蓄者的一生积蓄化为乌有ˇ商店关门ˇ工厂关闭ˇ千百万失业者ˇˇ街头ˇ求职无望。除了早被遗忘的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不景气情况可与之ˇ比拟外ˇ这种ˇ条情况为美国立国以来所未有。

当人们从最初的震惊中清醒过来ˇ探究经济ˇ条的原因时ˇ他们才看出那些隐伏在二十年代的表面繁荣下的不良趋势。问题的核心是美国生产力和美国人民ˇ费能力十分悬殊。战时与战后生产技术的大改革使美国工业产量大大增加ˇ从而超过了美国工人、农场主的购买力。富有阶级和中产阶级存款的增加远远超过了健全投资所能容纳的程度ˇ于是游资流ˇ证券市场和不动产方面ˇ用于疯狂的投机。因此ˇ证券市场的崩溃只不过是好些爆炸中的第一个ˇ在爆炸声中ˇ脆弱的投机组织瓦解了。

一九三二年的总统竞选活动主要是辩论经济大ˇ条的原因和可能的挽救方法。赫伯特ˇ胡佛总统很倒霉ˇ他进入白宫才八个月ˇ便发生了证券交易所价格暴跌事件ˇ他不懈奋斗ˇˇ再度转动工业齿轮ˇ但由于受有关联邦政府职责范围的传统观念的束缚ˇ他不能大刀阔斧地采取行动。胡佛的竞选对手是民主党的纽约州州长罗斯福ˇ他在危机发生时已很得民心ˇ他认为经济ˇ条的原因在于美国经济的潜在弱点ˇ共和党在二十年代的政策加重了这些弱点。胡佛总统回答说美国经济基本上是健全的ˇ但受到了全球性ˇ条的影ˇ的冲击ˇ至于ˇ条的原因ˇ则可追溯到世界大战。这场辩论的含义很清楚ˇ胡佛在很大程度上赞成依赖自然的复兴过程ˇ罗斯福则准备运用联邦政府的权力ˇ实行大胆的试验性挽救措施。大选的结果是罗斯福大获胜利ˇ共得选票二千二百八十万张ˇ而胡佛只得票一千五百七十万张。

 

罗斯福总统的「新政」

新总统带来了深具信心的乐观气氛ˇ使人民很快集合在他的旗帜之下。不久ˇ被称为「新政」的一整套改革已经准备得很好了。新政府在某种意义上ˇ只不过是把英国人、德国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人司空见惯的各种改革应用于美国罢了。此外ˇ它又是由来已久的ˇ摒弃放任主义的趋势的结局ˇ这种趋势ˇ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铁路管制ˇ以及西奥多ˇ罗斯福ˇ威尔逊时代一系列州和全国性的革新立法。

新政异于寻常之处是它的推行速度ˇ它以高速度完成了别的地方需要几代人时间才能完成的工作。许多改革措施匆忙制定ˇ实施不力ˇ有些实际上是互ˇ矛盾的。

在实施新政的整个时期ˇ尽管决策和实施如此迅速ˇ公开批评与讨论则从未中断过ˇ事实上ˇ新政使公民很快重新关心政府事务。

当罗斯福宣誓就任总统时ˇ美国的银行与信贷体系已ˇ于瘫痪。不久ˇ银行以惊人的速度复业。政府采取了通货适度膨胀的政策ˇ以促使物价上升ˇ同时帮助债务人。政府又设新机构ˇ使工农企业可以取得条件宽厚的信贷便利ˇ在储蓄银行的存款达五千美元时即予保ˇˇ对出售证券和证券交易所实行严格管制。

在农业方面制订了影ˇ深远的改革计划。农业调整法通过三年后ˇ最高法院废除该法令ˇ国会随后通过了一ˇ更有效的农业救济法ˇ规定农场主若将一部份土地用于种植保持土壤的农作物ˇ或在实ˇ农业计划的长期目标中给予合作ˇ政府将以金钱酬报。截至一九四○年ˇ已有近六百万人根据这ˇ法律获得政府补贴。新法并规定ˇ提供有关剩余农作物的贷款ˇ小麦保ˇˇ并建立有计划的仓储制度ˇ以确保「储量保持正常」。不久ˇ农产品价格上涨ˇ农场主经济开始出ˇ了稳定的可能性。

新政的另一个目标是实ˇ佃农的独立自主。联邦政府设立农家社会保ˇ局ˇ以宽厚的条件资助佃农购买农地ˇ并再次提供农业贷款ˇ减轻了农地抵押人的负担。同时ˇ国务卿科德尔ˇ赫尔试图通过签订互惠协议ˇ打破美国在高关税下形成的经济自足ˇˇˇ恢复若干国外市场。根据一九三四年六月通过的贸易协议法ˇ赫尔国务卿和加拿大、古巴、法国、俄国及大约二十个其它国家谈判ˇ签订了无条件的最惠国互惠条约。不到一年ˇ美国的贸易就大有改进ˇ至一九三九年ˇ农场主的收入比七年前增加一倍多。

在罗斯福政府执政的头几年中ˇ新政推行的工业计划经历了一个试验阶段。一九三三年ˇ政府设立全国工业复兴总署ˇ其主要理论根据是可以通过ˇ制生产和定较高价格解决危机ˇ但是ˇ在一九三五年五月该总署被宣布违反ˇ法以前ˇ人们就已普遍认为这个计划失败了。这时已有别的政策在促进复兴ˇ政府也立刻转而认为ˇ对某些企业产品的价格实行控制造成了对国民经济的严重负担ˇ对于复兴也是一种障碍。

随着复兴工作取得进展ˇ联邦政府用几十亿美元救济失业工人ˇ开办公共工程ˇ保护国家资源。这些「点火头式」的支出增加了国内对美国工业品的需求。

在新政期间ˇ有组织的劳工取得了较过去美国历史上任何时期更多的好处。全国工业复兴总署法第七章甲款规定保证劳工集体谈判的权利ˇ一九三五年七月ˇ国会通过了全国劳资关系法ˇ以取代已被废除的复兴总署法中关于劳工的规定ˇ新法规定设立劳工局ˇ监督集体谈判ˇ安排选举ˇ并确保工人有权选择应有哪个组织代表他们与雇主谈判。

劳工组织大有进展。以职业工会为原则的美国劳工联合会在组织无组织工人的工作中速度迟缓ˇ若干大工会对此不满ˇ纷纷退出劳联ˇ另外成立产业工会联合会。产联的组织工作出色ˇ特别是汽车和钢铁等基本工业方面ˇ这促使劳联与产联竞争。在一九二九年美国有组织的劳工人数为四百万人ˇ一九三九年增至一千一百万人ˇ一九四八年增至一千六百万人。


这种组织活动日益提高了劳工对共同的政治利益的认识ˇ劳工力量不仅在工业部门而且在政治上也增长了。这种力量大部份在两大政党范围内发挥ˇ虽然民主党通常获得的工会支持较共和党为多ˇ但却没有出ˇ过工党。

 

其它新政计划

老年失业和无依无靠的威胁早为公众讨论的重要问题ˇ因此ˇ一九三五年通过了社会保ˇ法ˇ这ˇ法律保证许多任务种的工人在六十五岁时能领到少许退休津贴。这一用途的保ˇ基金来自工人和雇主的供款。能工作的人如果失业ˇ不问年龄ˇ各州概行发给补偿金ˇ此款来自强迫性联邦薪给税。到一九三八年ˇ各州均有某种形式的失业保ˇ。

三十年代干旱时生ˇ国会因而制订了大防洪法ˇ规定修建一系列大型水库和发电水坝ˇ以及数千个较小的水坝。为解决土壤侵蚀问题ˇ特别是中西部平原因滥用国家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产生的土壤侵蚀问题ˇ政府实施了一ˇ庞大的土壤保持计划ˇ包括植树。其它的重要工作包括解决河流污染问题ˇ划定鱼类、猎物、鸟类保护区ˇ保护煤、石油、页岩、天然气、钠、氨气等地下资源ˇ禁止把某些放牧地开作农场ˇ大规模植树造林。

在这一切ˇ目中ˇ对将来具有最重大意义的或是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ˇ它成为完备的社会、经济实验场。除了田纳西河沿岸三个州的大坝外ˇ在支流上也修建了一系列水坝。这些水坝不仅用于改善航道、防洪、和制造ˇ酸盐ˇ而且也用于发电。政府架设了约八千公里长的输电ˇˇ以低价ˇ附近居民区售电ˇ使电力能得到普遍使用。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的一个附属机构并资助实ˇ农村的电气化。该局还收回了贫瘠的边际农田ˇ协助农场主获得新农田ˇ并进行农业实验ˇ特别是磷肥使用ˇ并且推动公共卫生、娱乐设施的建设。

新政工作几乎一直是在猛烈的批评声中进行的ˇ这些批评不只来自共和党ˇ而且也时常来自民主党内部。然而在一九三六年的大选中ˇ罗斯福还是战胜了共和党对手ˇ这次是堪萨斯州州长阿尔佛雷德ˇ兰登ˇˇ这是甚至比一九三二年的大选更具决定性的胜利。

从一九三二年到三八年ˇ全国一直在辩论新政策对国家政治与经济生活的影ˇ。ˇ然美国的政府概念正在改变ˇ人们渐渐地赞成政府在为人民谋福利方面负起更大的责任。有些批评新政的人认为ˇ政府职能的无ˇ制扩大ˇ最终将损害人民的自由。但罗斯福总统坚持认为ˇ凡有助于经济福利的措施ˇ将会加强自由和民主。
罗斯福在一九三八年的一次广播演说中提醒美国人民ˇ「民主已在其它几个大国中ˇ失ˇ其原因决非是这些国家的人民僧嫌民主ˇ而是由于他们的政府领导无方ˇ造成政府混乱、软弱。面对失业与不安、子女啼饥号寒ˇ人民束手无策ˇ身心俱疲。他们在绝望中决定牺牲自由ˇ以换取果腹的东西。我们美国人都了解ˇ我们的民主体制能够保持下去并发挥作用。但是为了保持民主ˇ我们必须……证明民主政府的实际运转是与保障人民安全的任务同样重要的……美国人民都愿意不惜任何代价保卫自己的自由ˇ而自由的第一道防ˇˇ便是保障经济安全。」

 

独裁者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

罗斯福连任总统后不久ˇ新的危机笼罩着他的国内计划ˇ这就是日本、意大利和德国极权主义政权的扩张野心ˇ当时普通美国人极少注意到这一点。早在三十年代ˇ日本首先采取行动。一九三一年ˇ日本侵略满州ˇ粉碎了中国军队的抵抗ˇ一年后ˇ日本建立满州傀儡国。受法西斯主义驱使的意大利则在利比亚边境进行领土扩张ˇ并于一九三五至三六年征服了埃塞俄比亚。阿道夫ˇ希特勒在德国组织了国社党ˇ并夺取了政权ˇ他进而重占莱茵河地区ˇ并开始大规模重整军备。

当极权主义的真面目日见明ˇˇ德、意、日三国继续侵略的时候ˇ美国人由担忧转为愤怒。一九三八年ˇ希特勒把奥地利并入德国之后ˇ又要求得到捷克的苏台德区ˇ欧洲大战已有一触即发之势。美国人民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保卫民主未成感到失望ˇ宣布任何交战国不能指望得到他们的援助。一九三五年至三七年间陆续制订的各中立法律ˇ禁止美国和任何交战国贸易ˇ或ˇ其发放贷款。目的是几乎不惜任何代价ˇ避免使美国卷入一场非美洲的战争。

罗斯福总统和赫尔国务卿从一开始便反对这些立法。罗斯福为加强美国海军做了许多工作ˇ他拒不承认满州傀儡国。他和赫尔通过执行睦邻政策ˇ在建立西半球国家间的团结上取得了重要进展。一九三五年ˇ赫尔的贸易互惠协议重被确认ˇ同年美国又与六个拉丁美洲国家缔结条约ˇ并ˇ各签字国保证ˇ不承认用武力所作的领土变更。

在希特勒对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法国发动闪电战后ˇ美国人态度转硬。虽然美国人起先的反应是ˇ置身于欧洲战争之外ˇ事态的发展终于使他们确信ˇ威胁欧洲安全的力量的结合也威胁着美国的安全。

法国的沦ˇ表明了纳粹军事机器的强大ˇ同时也加强了美国人的上述信念。一九四O年夏ˇ英国首遭空袭时ˇ抱中立态度的美国人已寥寥无几。美国与加拿大成立了共同防御委员会ˇ并联合拉丁美洲诸共和国ˇ对民主国家在西半球的属地实行集体保护。面临日益加深的危机ˇ国会表决同意立即使用大笔款ˇ重整军备。一九四○年九月ˇ又通过了美国历史上从未颁布过的第一ˇ平时兵役法。

一九四○年的总统大选表明ˇ美国人空前团结。罗斯福的对手温德尔ˇ威尔基支持罗斯福的外交政策ˇ对他大部份的内政方案表示同意ˇ因而缺乏一个有吸引力的竞选题目。因此ˇ罗斯福在十一月的大选中再度嬴得大多数人的支持。一位总统三度当选入主白宫ˇ这在美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当美国人忧虑地注视着欧洲战局进展情况时ˇ亚洲的紧张局势也加剧了。日本趁机改善其战略地位ˇ竟然宣布建立 「新秩序」ˇ企图据此对整个太平洋地区实行霸权。英国无力抗拒ˇ节节退却ˇ它撤出上海ˇ并暂时封锁滇缅公路。一九四O年夏ˇ日本从脆弱的维希政府手中取得了使用法属印度支那机场的许可。当年九月ˇ日本加入罗马ˇ柏林轴心ˇ针对这一行动ˇ美国宣布禁止ˇ日本出口废铁。

 

美国参战

一九四○年ˇ日本似有南下夺取英属马来亚和荷属东印度群岛的石油、锡矿、ˇ胶的趋势。一九四一年七月ˇ维希政府同意日本占领印度支那的剩余部份后ˇ美国随即冻结了日本人在美的资产。日本的东条英机组阁后ˇ在同年十一月九日帕特使来栖三郎到美国ˇ他在抵美时声称将谋求和好的谅解。同年十二月六日ˇ罗斯福总统作出反应ˇ亲自ˇ日本天皇发出和平呼吁。十二月七日晨ˇ日本狂轰滥炸珍珠港的美国舰队和防御设施。

当日本人偷袭夏威夷、中途岛、威克岛和关岛的ˇ情从美国无ˇ电收音机中大声播出时ˇ美国人对罗斯福总统所称的「无理卑鄙」的袭击的态度由难以置信转为愤怒。十二月八日ˇ国会宣布对日进入战争状态ˇ三天后ˇ德、意两国对美国宣战。

美国迅速准备动员其人力和整个工业生产力。一九四二年一月六日ˇ罗斯福总统宣布了惊人的本年度生产指针ˇ飞机六万架ˇ坦克四万五千辆ˇ高射炮二万门ˇ商船一千八百万吨ˇ载重量ˇ。全国的一切活动ˇˇ农业、制造业、采矿、贸易、劳工、投资、交通ˇ甚至教育和文化事业ˇˇ都被置于某种形式的新的和扩大的管制之下。政府大量筹款ˇ创立了庞大的新的工业部门ˇ惊人的新技术得到发展ˇ船只与飞机的大量生产便是一例ˇ人口也发生了大迁徙。在一次又一次的兵役法令征召之下ˇ美国武装部队增至一干五百一十万人ˇ到一九四三年底ˇ约有六千五百万男女穿上军服或从事与战争有关的工作。

美国参战后不久ˇ西方盟国决定把主要军事力量集中于欧洲ˇ因为敌人的核心力量在欧洲ˇ太平洋战区被列为次要。然而ˇ一九四二年在太平洋ˇˇ海军驻扎其舰载飞机的地方ˇ美国却获得了初期的若干重大胜利。
一九四二年五月ˇ由于日本在珊瑚海战役中损失惨重ˇ日本海军不得不放弃进攻澳大利亚的念头ˇ同年六月ˇ美国舰载飞机重创中途岛附近的日本舰队。八月ˇ美海陆军协同作战ˇ使美军在瓜达卡纳尔岛顺利登陆ˇ并使美海军在俾斯麦海战役中取得另一个胜利。船厂加紧生产ˇ使海军惊人地发展ˇ这给取得更多的胜利带来希望。

 

同盟国击败轴心国

同时ˇ军用品开始源源运往欧洲战区。一九四二年春夏两季ˇ英军得到美国的援助ˇ击破了德军图夺埃及的攻势ˇ并将德国艾尔温ˇ隆美尔将军逼退至的黎波里一隅ˇ解除了对苏彝士运河的威胁。

一九四二年十一月七日ˇ一支美军在法属北非登陆ˇ经苦战后ˇ大败德、意两国军队ˇ俘获三十四万九千人。到一九四三年仲夏ˇ地中海南岸的法西斯军队被完全肃清。那年九月ˇ巴多格尔奥元帅领导的意大利新政府和盟军签订停战协议ˇ十月ˇ意大利对德宣战。在意大利激战的同时ˇ盟军对德国铁路、工厂及武器库进行毁灭性空袭ˇ并深入大陆ˇ袭炸德国在罗马尼亚的普洛耶什蒂石油供应站。

一九四四年ˇ盟国在长时间讨论战略以后ˇ决定开辟西欧战场ˇ藉以逼使德国从苏联战场上抽回远较可能用于意大利更多的军队。德怀特ˇ艾森豪威尔威尔将军被任命为盟军最高统帅。大量准备工作就绪后ˇ在苏联展开反攻之际ˇ英美的第一批进攻部队遂于六月六日由优势空军掩护ˇ登陆诺曼底海滩。在巩固滩头阵地后ˇ更多的登陆部队蜂涌而至ˇ盟军的钳形攻势使德守军纷纷ˇ入包围圈。接着盟军开始横穿法国ˇ进入德国ˇ不顾德军顽抗ˇ奋力挺进。

是年八月廿五日ˇ巴黎重光。盟军虽然在德国大门口遭到德军猛烈反攻而受阻ˇ但到一九四五年二、三月间ˇ盟军从西面开进德境ˇ俄国军队自东西进ˇ德军溃退。五月八日ˇ第三帝国的陆、海、空残余部队宣布投降。

同时ˇ美军在太平洋也大有进展。当澳大利亚和美国军队经由所罗门群岛、新不列颠岛、新几内亚以及布干维尔等地ˇ北逐岛推进时ˇ日趋强大的美国海军切断了日军的供应ˇ。

 

大战结束

一九四四年十月ˇ美海军在菲律宾海大捷。以后的硫磺岛和冲绳岛战役表明ˇ日本虽然大势已去ˇ但可能会长期抵抗。一九四五年八月ˇ在广岛、长崎遭原子弹轰炸后ˇ战事突然告终。九月二日ˇ日本正式投降。

盟军在采取军事行动的同时ˇ还举行了一系列重要的国际会议ˇ讨论了战争的政治目标。一九四一年八月ˇ罗斯福总统和丘吉尔首ˇ举行了第一次这样的会议ˇ当时美国还没有积极参战ˇ而英、俄的军事形势似乎很ˇ恶。

罗、邱二人在纽芬兰附近的巡洋舰上会晤ˇ发表了有关目标的声明ˇˇ大西洋ˇ章ˇ他们在声明中表示同意如下目标ˇ不得扩张领土ˇ在没有得到有关人民的同意时不得变更领土ˇ各国人民有权选择自己的政府形式ˇ恢复被剥夺自治的人民的自治ˇ各国进行经济合作ˇ使各国人民免除战争、担忧和匮乏ˇ海上航行自由ˇ放弃把武力作为外交政策的工具。

一九四三年一月ˇ在卡萨布兰卡举行的英美两国会议决定ˇ决不与轴心国及其巴尔干卫星国媾和ˇ除非它们同意「无条件投降」。罗斯福坚持这个条件ˇ其目的是ˇ作战国人民保证ˇ决不与法西斯和纳粹代表和谈ˇ决不和上述代表作交易ˇ从而使他们得以保存任何残余力量ˇ在ˇ德、意、日人民提出最终和平条件之前ˇ他们的军事统治者必须ˇ全世界承认自己已完全、彻底失败了。

一九四三年八月ˇ英美两国在魁北克举行会议ˇ讨论了对日作战计划及其它军事外交战略问题ˇ两个月后ˇ英、美、苏三国外长在莫斯科会晤。他们重申了有关无条件投降的政策ˇ要求根除意大利法西斯主义ˇ恢复奥地利的独立ˇ并为了和平的利益ˇ赞成盟国在战后进行合作。

一九四三年十一月二十二日ˇ罗斯福和丘吉尔与蒋介石在开罗会晤ˇ就日本的投降条件达成协议ˇ其中包括日本放弃从过去侵略中得到的利益。十一月廿八日ˇ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在德黑兰重申了莫斯科会议提出的条件ˇ呼吁通过联合国机构实ˇ永久和平。约在两年后ˇ即一九四五年二月ˇ他们又在雅尔塔会晤ˇ当时胜利在望ˇ他们达成了新的协议。俄国秘密同意在德国投降后不久参加对日作战。波兰东方疆界将大致按一九一九年的寇松ˇ划定。斯大林要求在德国征收巨额实物赔偿ˇ罗斯福和丘吉尔表示反对ˇ他们经过若干次讨论后推迟作出决定。他们作出了盟军占领德国及审判和惩罚战犯的具体安排ˇ重申大西洋ˇ章的原则适用于解放区人民。

此外ˇ雅尔塔会议达成协议ˇ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成员国在影ˇ他们安全的事情上应拥有否决权。苏联以乌克兰、白俄罗斯人口众多为理由ˇ要求在联合国多得两票ˇ罗斯福在这个问题上与斯大林、丘吉尔分歧很大ˇ最后协议各大国将支持苏联的要求。

罗斯福从雅尔塔回国两个月后ˇ在乔治亚州度假时因患脑溢血症逝世。ˇ罗斯福那样被人民深切哀悼的人ˇ在美国历史上是少有的。美国人民一时因这一无法弥补的损失而感到不知所措。与此同时ˇ副总统哈里ˇ杜鲁门就任总统ˇ他开始有力地领导全国ˇ继续为实ˇ新政的内外政策的主要目标而努力。

一九四五年五月七日ˇ德国投降。七月ˇ英、美、苏三国举行波茨坦会议ˇ拟订占领政策以及有关德国前途的方案。三国同意ˇ应给德国留下足够的工业生产力ˇ使它能保持宽裕的平时经济ˇ但不使其有剩余能力重建战争机器。已知的纳粹分子将受审讯ˇ若审讯确定它们曾参与纳粹计划提倡的残酷屠杀ˇ他们将被处以死刑。

会议商定有必要协助对在纳粹主义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进行再教育ˇ规定恢复德国民主政治生活的总原则。与会者还讨论了对德提出的赔偿要求ˇ规定ˇ苏联可以在其占领区内搬走工厂设备和财产ˇ并可以从西方国家占领区内搬走若干财产。至于苏联早在雅尔塔会议上提出的一百亿美元的赔偿要求ˇ这仍是个有争议的问题。

一九四五年十一月ˇ波茨坦会议规定的战犯审判ˇ在纽伦堡举行。英、法、苏、美各国的著名法学家审讯德国领导人ˇ他们不仅被指控策动和进行侵略战争ˇ还被指控违犯战争法与人道。经过十个多月的审讯ˇ除三人外ˇ其它人全被定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