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多丽丝ˇ韩富莉

 

镜里面的映射完全静止ˇ然后身体开始轻轻ˇ两侧摆动ˇ只有肌肉的轻微约束ˇ身体再给捉回原来的位置。第二次摆动的弧ˇ更大ˇ而这一次ˇ筋络本能地避免可能的伤害ˇ没法自保ˇ抓紧身体的结构ˇ使它回复平衡。

另一股体能把身体推离稳定的平衡轴ˇ逐渐加快ˇ使身体摆ˇ未知和危ˇ的境地ˇ在维护的本能与冒ˇ的冲动的一场拔河赛中ˇ肌肉之间必须彼此拉紧。身体再又摆离已小心达到的平衡ˇ以加快的步调和上升的张力ˇ冲动不受平衡或引力支配的混乱边缘地带ˇ进入引力范围ˇ落入突然而来的静止状态。

"两个死亡间的弧ˇ"已经划定ˇ静止到毁灭的途径已经通过。镜里面ˇ人类看到了自己肉体生命的ˇ制ˇ情感生命多姿多彩的可能性。无为、试探、探索、冒ˇ、疯狂的里程碑ˇ明ˇ划分了人生哲学的途径。

多丽丝ˇ韩富莉在这面镜子前的活动ˇ不单发ˇ自己ˇ而且发ˇ了舞蹈的本质。这是她的一次重大发ˇˇ虽然原理很基本ˇ但直接自觉地应用到舞蹈方面ˇ却是全新的观念。在稳与不稳ˇ坚而复起当中ˇ包含了人类全部动作的范围。简单的一步ˇ甚至一个姿态ˇ会使身体失去平衡ˇ之后又有些自觉和另一些本能的抵ˇ动作ˇ使它回复稳定。身体愈是不平衡ˇ抵ˇ的动作也一定愈大。

这个动作ˇ包含了节奏、戏剧性事件和观念。从这个原理ˇ可以看出舞蹈节奏不是在音乐里ˇ不是在外在事物的律动中ˇ而是在身体本身。戏剧性的根源要看这个原理的强度ˇ观念的具体程度ˇ要看跳舞的人能够让自己失去平衡的程度而定。这个原理的发ˇˇ使跳舞的人无须依赖其它艺术ˇ而且使舞蹈的范围有无ˇ可能性。

从镜子前面试验的这种摆荡ˇ这种稳与不稳ˇ坠而复起的动作ˇ产生了一些美国有史以来最伟大舞蹈作品ˇˇ伟大的三部曲ˇ《戏剧片断》、《和我的红火焰》、《新舞》、《审问》、《柏沙卡利亚》、《震教徒》ˇ正是从这个动作原理ˇ确立了一种舞蹈方法ˇ而不是僵固的技巧ˇ因此能够使每个创作舞蹈的人ˇ凭自己的意思运用稳与不稳的原理。

多丽丝ˇ韩富莉早在发ˇ这个新舞蹈原理之前ˇ学过多年的传统舞蹈ˇ并有过突出的舞蹈事业。她还只有八岁的时候便爱上了舞ˇ并且很容易就上手ˇ事实上ˇ正是由于她一学便懂ˇ才对舞蹈有浓厚兴趣。在不同教师的教授下ˇ她先后学会了社交舞、木屉舞、土风舞、"艺术的"、"演绎的"和"古典的"芭蕾舞。但若说她性喜舞蹈ˇ一学便会ˇ而且觉得乐越无穷ˇ那么一到时候ˇ她就觉得她和舞蹈ˇ舞蹈和她ˇ都分不开了。

在故ˇ伊利诺伊州ˇ树园ˇ年轻的多丽丝中学毕业后ˇ时间都用到深造舞艺、教舞和指导学校夏令舞蹈班方面了。然后ˇ在一九一七年ˇ她到加利福尼亚州ˇ进丹妮肖恩舞蹈团ˇ往后的十年ˇ成了一个专业舞蹈家ˇ而且大获成功。

起初ˇ在丹妮肖恩舞蹈团学舞ˇ有"说不出的兴奋"ˇ因为这位年轻的舞蹈家ˇ在这里发ˇ了"舞台、艺术、人生"ˇ同时发觉自己能够成为一个成功的艺术舞蹈家。对这种充满异趣的舞台ˇ满心兴奋ˇ有五六年ˇ她居然能够忘记自己的中西部背景和新英格兰传统。

在舞团里ˇ她轮流协助演出印度、泰国、 日本和世界其它民族特色的舞蹈ˇ偶然ˇ也跳一只"环舞"那样不属于民族题材的流行舞蹈。她苗条美丽的身形ˇ巧妙的动作ˇ身体泛起的平稳节奏ˇ都ˇ示她是一个抒情的舞蹈家ˇ这种抒情手法ˇ正是丹妮肖恩舞蹈团成功的大部分原因。

丹妮肖恩舞蹈团也特别给了她实验编舞的机会ˇ这方面来说ˇ她是幸运的ˇ因为当时别的舞蹈团ˇ就算有也很少会让一个年轻人实验她本人的ˇ法ˇ并使之实ˇ。她的创作之一《悲剧》ˇ表ˇ的形式是那么完整ˇ节奏那么匀称ˇ以致原来根据编舞的音乐也去掉ˇ其后《悲剧》的演出不用衬乐ˇ这是当时不用衬乐的第一只舞蹈ˇ而成为舞蹈艺术独立的一个例子。

尽管丹妮肖恩舞蹈团结了多丽丝编舞实验和专业训练的机会ˇ尽管她也把自己的舞蹈才能ˇ给了栽培她的舞团ˇ彼此间却产生了裂痕。她开始长大和变得成熟后ˇ认为用舞蹈介绍世界民族这种演出见解不当ˇ她发觉自己并不擅演印度人或日本人ˇ越来越ˇ信要回复本来面目。

丹妮肖恩舞蹈团到东方去巡回演出后ˇ多丽丝酝酿多时的不安情绪ˇ终于爆发成反叛的火焰ˇ因为就在当地ˇ她发觉丹妮肖恩舞蹈团的东方舞蹈和真正的东方舞蹈ˇ诠释过的舞蹈和纯粹的民族舞蹈之间ˇ似乎有分别。她明白ˇ身为一个美国人ˇ要在东方题材的舞蹈中保持民族的完整性ˇ决不可能ˇ这种醒觉ˇ注定她要和丹妮肖恩舞蹈团分裂。她决定回归故土ˇ回归她的中西部和新英格兰背景ˇ回归她的舞蹈经验ˇ去寻求她的舞蹈灵感。

多丽丝ˇ韩富莉和丹妮肖恩舞蹈团不欢而散后ˇ便跟她的新搭挡、丹妮肖恩舞蹈团的一个主要舞蹈家查礼ˇ怀德曼ˇ凭着多年累积下来的见解、希望和创新的实验ˇ创办了一间学校和属于他们自己的舞团。这并不是容易决定的事ˇ韩富莉不久便发觉ˇ她本人反对跳外国人的民族舞是一回事ˇ要发ˇ什么样的舞蹈ˇ才是根植自己的土地、背景和经验ˇ又是另一回事。

美国没有基本的民族舞蹈可供她发挥ˇ因为她既不是印第安人ˇ又不是黑人。还有ˇ她觉得英国、德国和其它国家来的美国移民ˇ移植过来的民族舞ˇ实际上并非真正代表他们本国的基本民族舞。除了从毫无民族舞传统根基中凭空创造一种舞蹈形式ˇ她别无他途ˇ比世界上任何地方的舞蹈创作者ˇ她的任务都困难得多。

多丽丝ˇ韩富莉对镜开始试探的时候ˇ她寻找的是某种不带民族色彩的东西ˇ寻求舞蹈发展成风格或民族舞形式之前身体固有的活动方法。在"两个死亡间的弧ˇ"ˇ稳与不稳ˇ坠而复起之间ˇ她找到了她的答案。如果弧ˇ的两端表示死亡的疆界ˇ那么弧ˇ本身便代表了生命的舞蹈ˇ她可以用自己的本土、背景和经验ˇ渲染一种不属于民族舞的纯粹舞蹈。

韩富莉在自立门户、不断探索的初期ˇ创作了《色彩和谐》、《水的研究》、《蜜蜂的生活》、《动作的戏剧性》、《环形下降》、《尖锐上升》、《海神舞》ˇ以及供百老汇演出的《震教徒》和其它作品。这些作品中ˇ她不仅试验她那套坠而复起的原理ˇ在舞蹈上可能发挥的作用ˇ而且在衬乐方面继续实验。例如其中有支舞ˇ除了身体舞动ˇ没有其它声音ˇ另外有支舞ˇ在舞蹈完了后才有音乐ˇ《蜜蜂的生活》的衬乐是嗡嗡的蜜蜂声ˇ而《震荡舞》却由人声、鼓声和手风琴伴和。

韩富莉继续发展和改良她那套稳与不稳的原理ˇ使他比以前更接近戏剧的形式ˇ她突然发觉ˇ她在某些舞蹈作品中加进去的动作ˇ和她那套基本原理关系不大或根本没有关系。这些动作ˇ起初只是本能地运用ˇ后来她知道都属于姿态的范围ˇ她马上便开始探索这方面的动作了。

她寻求和人类内心一直有关联的姿态的意义。同时ˇ为了达到最完全的、印ˇ深刻的沟通ˇ她坚决并且故意地把姿态和舞蹈动作本身并用。要是说ˇ她的稳与不稳原理产生的戏剧动作ˇ本质上几乎是生物学的ˇ而且由感觉器官传达给观众的话ˇ那么ˇ姿态的动作便是由记忆途径把戏剧的题旨传到内心ˇ再由内心传达到感觉。

韩富莉在舞蹈中加进的姿态ˇ用意绝不是鼓励舞蹈回复到哑剧ˇ因为舞蹈绝不容姿态代替它的地位。姿态是用来和舞蹈配合ˇ附属于舞蹈。例如ˇ有时ˇ身体在一种类似鞠躬的动作中摆离平衡中心ˇ可能获得一种戏剧效果ˇ但由于重点和肌肉伸缩都跟随身体的一般动作ˇ这不算是正式的鞠躬。又有时ˇ鞠躬姿态的戏剧效果会用来传达恭敬思ˇ。从前一种方式ˇ她由人类的本能获得戏剧性的沟通ˇ而从后一种姿态ˇ她由社会的记忆达成戏剧的接触。

我们不要以为ˇ未经训练的眼睛马上看得出坠而复起的原理ˇ或者分明在一支舞蹈中应用的姿态。观众留心的只是这些动作原理的结果。当然ˇ观众不是来看韩富莉和她的团员不停地轮流坠而复起ˇ或者在某种姿态上停顿片刻。他们来看的是这些动作ˇ示出来的戏剧ˇ索ˇ他们甚至对舞者身体发出的有力律动ˇ有激情的反应。他们关心的不是技巧、工具。

创作舞蹈ˇ当然不是先考虑工具。舞蹈家创作一个舞台作品ˇ一定胸有成竹ˇ有创作的理由ˇ韩富莉的灵感来自多方面ˇ她对音乐、色彩、舞蹈、文学和哲学都有兴趣。 《环形下降》一舞的灵感ˇ是忧虑时身体本能的冲动ˇ直ˇ下沈至静止的那种运动神经所激起的。

她最早期的一套作品"色彩和谐"ˇ是由她无意中发ˇ的一种光的理论触发的ˇ较后期替何赛ˇ里蒙和他的舞团创作的一个作品ˇ却是由加西亚ˇ洛尔卡的一首诗和诗本身包涵的戏剧意味所触发。

如果说多丽丝ˇ韩富莉多方面得到灵感ˇ主要还是观念ˇ因为她认为观念和形式一样重要。她说ˇ"一出伟大的抽ˇ舞蹈ˇ比不上一只题材感人的舞蹈重要。"这话出自一个创作过也许是这一代最好的抽ˇ舞的舞蹈家ˇ似乎是奇怪的。但是她认为"光有美妙的动作并不够"ˇ事实上并不是说在她那些题材感人的舞蹈中ˇ没有美妙的动作和突出的形式。

她的舞蹈三部曲《舞台作品》ˇ《和我的红火焰》ˇ《新舞》根据的便是观念ˇ根据她对邪恶的ˇ代生活、占有的爱情、理ˇ的生活等观点而编的作品ˇ是民主生活的一个见证。在《审问》里ˇ她为不公道斗争ˇ在《人类的故事》里ˇ以杰出讽刺的幽默口吻警告人类一种仅仅为了物质利益的生活的危ˇˇ在《哀悼英纳卓ˇ山凯兹ˇ梅雅斯》里ˇ她以舞蹈动作ˇ大力宣扬了勇敢的信息和不朽的希望。

在以爱的毁灭为主题的《和我的红火焰》里ˇ甚至在她最怨恨的时候ˇ在可怕和麻木的段落之中ˇ她也不是"一个恐怖、冷酷的虐待狂者"。她有次说ˇ"我内心实际上是一个改革家。"不是那种只会跺脚的改革家ˇ而是ˇ身于建设良好和正当事情的改革家。

她说ˇ"就我来说ˇ每个作品都带有创作者的个人色彩ˇ即使我有兴趣的主题ˇ带有普遍性。"虽然主题基本上可能是个人的ˇ从个人的经验或观察发展出来ˇ受作者自己的性格和见地浸淫ˇ它还必须直截了当地和别人的经验有所关联ˇ引起他们的兴趣的可能的关怀。

例如ˇ在《环形下降》里ˇ韩富莉在舞蹈中传播了一个个人见解ˇ传播她有时让自己的肉体沈入安稳地面的经验ˇ和停止对引力和所有对立事物的无休止搏斗的欲望。尽管这个单人表演的舞蹈多少是个人的ˇ却属于一种共同的本能ˇ因此带有"普遍的色彩"。

在她的《地面上的日子》(为何赛ˇ里蒙的舞团而创作)ˇ也可以发ˇ同样的个人和普遍性两ˇ结合的色彩。这个舞蹈经由一个简单家庭的活动ˇ表达了工作和游戏ˇ浅薄的浪漫和深邃的情爱ˇ苦恼和希望ˇ死亡和复 苏等主题ˇ或者在《夜咒》(也为里蒙作的)里面ˇˇ所有做梦的人一样ˇ做梦的人发觉靠不住的居然可信ˇ渴望的是那么不可捉摸ˇ梦ˇ的刺激是那么吓人ˇ而美丽的远景是那么遥不可及。

多丽丝ˇ韩富莉在编舞上的创新活动ˇ足有三十多年ˇ比她的舞台生涯还要长久。她在四十年代初期ˇ因为臀部受伤痛楚难治ˇ结束了跳舞生涯。在她致力为舞蹈效力的这段长时间中ˇ她健康不良ˇ还和数不尽的障碍作百折不挠的搏斗ˇ从没停止创作ˇ她在一九五八年逝世。

韩富莉与怀德曼舞团从来没有过舒服的日子ˇ因为在三 十年代ˇ除了住在纽约的人和一批大学生之外ˇˇ代舞蹈很少观众。订院很困难ˇ而在纽约演出的费用ˇ高得使人却步。团员对韩富莉与怀德曼的信心ˇ和他们对舞蹈的热爱ˇ使这个舞团维持了十多年ˇ偶然在纽约戏院ˇ有时巡回演出ˇ间或在百老汇表演团长编的舞蹈ˇ而很多时在舞蹈室内单独表演。韩富莉与怀德曼舞团ˇ借着夏季在宾宁顿舞蹈节(由维尔蒙州的宾宁顿学院主办)的表演和数舞的收入ˇ才能够继续活动。

韩富莉退出舞蹈表演后ˇ转而全力编舞和导演。由于怀德曼仍在他本人的舞团演出自己的作品ˇ韩富莉便替何赛ˇ里蒙担任艺术指导和首席编舞。里蒙曾经是韩富莉与怀德曼舞团的一名台柱ˇ刚从二次世界大战退役回来ˇ决定建立本身的事业和成立一个自己的舞团。

在韩富莉的指导下ˇ里蒙成了ˇ代舞蹈界最有活力和最优秀的男舞蹈家。她指导他ˇ鼓励他ˇ编舞发展ˇ同时替他逐渐扩大的表演节目ˇ编了许多杰出的舞蹈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发挥了他的特有才能ˇ而且加强了ˇ代舞蹈本身的地位。

韩富莉替里蒙编的作品中ˇ有《哀悼英纳卓ˇ山凯兹ˇ梅雅斯》、《地面的日子》、《夜咒》ˇ一个没有故事的突出舞蹈作品《发明》ˇ一个带有西班牙情调的、令人兴奋激动、血脉喷张的舞蹈《Ritmo Jondo》ˇ这个作品表ˇ了西班牙男性的雄健威武ˇ女性的温柔华丽ˇ和这个共和国的亲切可爱ˇ而在《废墟与视境》里ˇ韩富莉用嘲弄和细腻的手法把人生与舞台结合在一起。

多丽丝ˇ韩富莉替里蒙设计舞蹈的十年ˇ有数不清的贡ˇˇ其它活动ˇ包括教舞ˇ指导定期演出ˇ导演她本人的大量新旧创作ˇ对ˇ她请教的人提出忠告ˇ只要是对舞蹈艺术有助ˇ她都尽量抽出时间ˇ悉力以赴。在这方面ˇ多丽丝ˇ韩富莉一直是她逝世前ˇ美国舞蹈界最有影ˇ力的一个人物。

她去世前的最后几个月ˇ完成了一个计划很久和一再拖延的计划ˇ写一本关于编舞的书。她是在病床上写完这本《编舞的艺术》ˇ一九五九年她去世后才出版ˇ被认为是有史以来关于编舞的少数真正有价值的一本书籍。

她的许多作品中ˇ都反映出熟练的技巧、创新的动作等革命的一面ˇ表ˇ了对普遍性的追求和植根美国的舞蹈概念。她最脍炙人口的舞蹈作品ˇ是改编西班牙诗人加西亚ˇ洛尔卡的《哀悼英纳卓ˇ山凯兹ˇ梅雅斯》ˇ也许从这个舞蹈作品和她的其它任何作品ˇ可ˇ示出这个杰出女性的舞蹈天分。

在《哀悼》这个舞蹈中ˇ她把动作和意旨融进了舞蹈。人物很少ˇ只有英纳卓、"命运"和那个女人。英纳卓虽然是个斗牛勇士ˇ却ˇ普通人一样历经人生各阶段ˇ尝试过一阵子荣耀ˇ渴望过成功ˇ比许多人活得更体面ˇ之后又比大多数人死得勇敢和充满戏剧性ˇ而且ˇ所有的人一样ˇ最后难逃一死。

"命运"的形ˇˇ透过一个英武的女人表ˇ出来ˇ她鼓舞他ˇ用舞蹈来展示他面前的人生途径ˇ督促他坚定不移ˇ领他走ˇ危难和至美的爱情ˇ走ˇ生存和死亡。这个命运的形ˇ以坚定有力的姿态舞蹈ˇ表ˇ的既不是残酷也不是同情ˇ而是无可避免。她并不是灵魂的抚慰者ˇ虽然她安排了人生的途径ˇ却不能决定人们怎样体验人生ˇ因为那是英纳卓的考验ˇ他按照自己的欲望接受爱情ˇ庄重而行ˇ英勇地活下去ˇ乎心静气面对死亡。

那个女人ˇ哀悼英纳卓的死亡ˇ蔑视"命运"ˇ征服了"命运"最终的死亡形式。她以动作、悼辞、挽歌使他起死回生ˇ在她内心中永垂不朽。他生前一行一动的形影ˇ在她的记忆中重ˇˇ她的爱使这些形影充满新的实质和生命。英纳卓摆脱了"命运"ˇ再一次在他爱人的心坎里舞动。在那张火一样炽红的披肩下ˇ在斗牛士的警觉和优美的动作中ˇ表ˇ了一个焕然一新的男人生命。英纳卓的"命运"是每个男人的命运ˇ而那个女人是每个男人热爱的女人。

在《哀悼》里ˇ诗人的思ˇ感情ˇ同时用动作和言辞表ˇ。内在肌肉使肺叶扩张收缩ˇ发出的声音ˇ来自舞蹈的热情辞句ˇ诉说着命运ˇ吐露出命运的秩序ˇ以及哀悼、赞美、怀念和珍惜。

命运牵着她生死的运道时ˇ仍然有别的肌肉运动ˇ如用一种稳定的力量叉开双腿ˇ 来宣布时间无情冷酷的一瞬。英纳卓负起责任ˇ迈ˇ厄运。那女人折磨自己的肉体ˇ痛苦地扭曲着ˇ弯身徒劳地祈求着ˇ沿着动作的弧ˇ冲ˇ疯狂ˇ伸开双臂ˇ坦然去迎接ˇ然后又放开她爱人的灵魂。

最后ˇ英纳卓的肌肉又再掀动ˇ给女人解救了。

《哀悼英纳卓ˇ山凯兹ˇ梅雅斯》是一出肌肉运动中富有隐喻、戏剧场面中包涵寓言意味的舞蹈ˇ因为它是人类生存的一面ˇ是对命运的解说ˇ英纳卓是个斗牛勇士ˇ但他的经验是大家的经验ˇ英纳卓是西班牙人ˇ但他的形ˇ是用美国颜料绘制的。

《哀悼》由三个人演出ˇ这三个人里并没有多丽丝ˇ韩富莉ˇ然而她却无所不在ˇ每个舞步ˇ每个舞式ˇ每个主意ˇ每段激情ˇ每个境界的展开ˇ背后都有这位天才的影子。他在舞蹈方面的勇猛精进ˇ留下了了不起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