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学精华 ˇ实与反应主义 Realism and Reaction 第二十一章 德莱塞(Theodore Dreiserˇ1871-1945)被公认是美国最伟大的写实主义或自然主义作家之一。他的小说处理日常生活ˇ通常是黑暗的一面。那些充斥在他小说中的角色ˇ无法主张自身意志抵抗自然或经济力量ˇ这些角色是善与恶的混合体ˇ但德莱塞极少对角色提出批判。他以大量的细节描述这些角色与其行为。如同德莱塞眼中的他们ˇ人类并不悲剧化ˇ但却ˇ当可悯ˇ他们没有能力逃脱出那微小的命运。最后作家以其具有说服力的权威与力量ˇ使得读者不得不分ˇ他的怜悯观点。 德莱塞生于印第安纳州的小镇ˇ他年少时便力抗贫穷并欲逃脱出狭窄的生活圈。他的一位中学老师认为他具有天分ˇ因此帮他支付学费就读印第安纳大学。不过德莱塞一年后便休学ˇ因为大学生活「与日常生活一点关系也没有。」他在芝加哥从事过不同工作ˇ洗碗、挖煤矿、在工厂做工及收帐ˇ这些经验后来都成为他小说的题材。他自学而成为报社记者ˇ并在奋斗成为小说家之前的几年ˇ都以从事记者和编辑等新闻工作维生。 第二十二章 爱德恩ˇ阿灵顿ˇ罗宾森ˇ1869-1935ˇ是一位处于时代交接期的诗人。他生活在美国南北战争后时代ˇ当时美国正处于重建且改变快速的时期ˇ而且国家价值似乎快速地被物质主义至上的观念主宰。罗宾森的诗具有过渡期特色ˇ藉由传统形式、超越主义与清教徒准则衡量当时的价值。 罗宾森的童年是在缅因州小镇度过ˇ这个小镇提供他诗作的背景灵感以及他作品角色的范例。他的父亲是一位发达的商人ˇ母亲则是一位教师。尽管他的双亲都认为罗宾森的聪颖异于常人ˇ但基本上却较偏爱两位哥哥而忽略罗宾森。虽然他爱家人ˇ不过罗宾森自认ˇ是一个局外人ˇ而且他也对自身所处的社会感到疏离。 1891年至1893年ˇ罗彬森就读于哈佛大学ˇ尔后又回到缅因州住了三年。由于多数时间感到可悲且孤独ˇ他因此在1895年搬移至纽约。他第一本诗集是在缅因州居住时出版ˇ1897年又出版第二本诗集。不过他并没有因写诗或从商而闯荡出名气ˇ最后他只好在纽约地铁建造期间担任页岩装载检查员。在以写作为生的过程中ˇ罗宾森历经了早他五十年的霍桑一样的困境ˇ他被迫面对那段困窘的日子。霍桑曾在波士顿港口担任煤矿袋检查员ˇ罗宾森则是页岩检查员。霍桑在总统大选时曾为美国总统皮尔斯ˇFranklin Pierceˇ作传ˇ因此他对霍桑感激在心ˇ安插了海关工作答谢霍桑ˇ后来又安插他担任利物浦领事这个丰厚的职位。同样地ˇ罗宾森的诗令另一位美国总统大罗斯福ˇTheodore Rooseveltˇ印ˇ深刻ˇ因此帮他在纽约海关安插了办事员一职ˇ他在那儿工作直到1910年。有时候他或许碰过梅尔维尔的鬼魂ˇ因为后者生前几年曾孤独地在那儿工作并生活ˇ深受失败作家这种感觉所困扰。 忽地ˇ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诗体再度复兴ˇ罗宾森开始成为一位重要诗人。在这么多年坚持走自己的路下ˇ他的作品广为传颂而且对其他诗人产生影ˇˇ最著名的例子是佛斯特。他在1920年代曾以诗作获得三次普立兹奖ˇ这个记录后来被佛斯特打破ˇ他共获得四次普立兹奖肯定。 罗宾森的中心思ˇ便是ˇ信人类最高责任是尽力发展他最佳特质。成功是以他奋斗的程度与整合度来衡量ˇ失败只是因缺少努力。罗宾森对精神颓丧者或是世人眼中看似失败但实际上却极有智慧者ˇ当有兴趣。即使他极为悲观ˇ但他不赞同自然主义观点的生活。省视且意识到心理深层面ˇ他深知人类的精神层面ˇ因此对身为社会生物一员的人类的生活表ˇ毫无兴趣。 罗宾森对传统成功定义的空虚提出最为人所知的批判言论ˇ展ˇ在他的抒情诗《理查德ˇ柯瑞》ˇRichard Coryˇ中。虽然大家都尊敬且ˇ慕柯瑞ˇ但有天晚上他却开枪打穿自己的头颅。我们心中充满「为什么」的疑问ˇ但罗宾森却未给答案。我们只能假设ˇ外人所认为和感知的重要事物ˇ不一定是那个人所信任的价值。即使他一生「成就非凡」ˇ但柯瑞深知他的生命毫无价值ˇ因此选择了结。 在以下所提到的其它诗作中ˇ我们可以看到罗宾森的同情心与幽默感。每首诗都有不同的元素混合。《米尼弗ˇ契维》ˇMiniver Cheevyˇ充满各式各样夸张的幽默。诗中主角是一个有趣的人物。然而ˇ这里的幽默具嘲讽性ˇ我们取笑ˇ要买醉逃离ˇ实的酒鬼ˇ同时却忽略他的痛苦。米尼弗着魔似地迷恋不存在的过去ˇ实际上另一个自己却存在着。这首诗以一种幽默的方式暗示了如同尤金欧尼尔ˇEugene O’Neillˇ在《急冻奇侠》ˇThe Iceman Comethˇ中所提到ˇ失败的欺骗加上买醉的生存价值ˇ对那些ˇ柯瑞的人来说ˇ面对事情真ˇ的方式ˇ或许得由一颗子弹来解决。 当我们阅读《弗洛德先生的宴会》ˇMr. Flood’s Partyˇ时ˇ可以感受到更大的怜悯心。主角是一位老人ˇ他没有任何朋友ˇ只有一壶酒ˇ伴。他如此孤寂以致于只能对着自己说话ˇ他没有朋友ˇ因此生命中没有任何值得留下的回忆。即使如此ˇ罗宾森所描述的情形对读者而言却不感伤。我们会同情主角ˇ但是同时也会感到好笑。罗宾森运用揶揄模仿英雄的对比ˇ在这首诗中以微妙的效果严肃地嘲弄ˇ这是在《米尼弗ˇ契维》那首诗中所没有的手法。他引发我们的同情心ˇ但并不会去操弄它。他将弗洛德先生与中世纪伟大战士罗蓝ˇ比ˇ战士吹着号角召集将领ˇ就如史诗战争一样ˇ他希望读者记得ˇ罗蓝死于战争时ˇ他的同伴们却未回应他的号角声。罗宾森表ˇ的最佳技巧便是其控制节奏与音韵的能力ˇ他能完美传达诗中含意与调性。一个佳例便是《弗洛德先生的宴会》结尾几行诗句音韵的抑扬顿挫。罗宾森大可以以重音结束这首诗ˇ但他选择柔和的韵律并以两个独立子句降低结尾的激昂。我们的声音自然地下坠ˇ当我们念完整首诗时ˇ音调会自然变平—这位老人的号角ˇ了ˇ人也死了ˇ杳无回应。
与罗宾森有着天差地远的特质ˇ山博格ˇCarl Sandburg, 1878-1967ˇ彻底扮演他蓝领工人的角色。不过他是一个文字艺术家ˇ只是语言更为口语化ˇ节奏较罗宾森松散ˇ然而他也深知形式的价值以及诗的技巧。如同评论家安特梅耶ˇLouis Untermeyerˇ所说ˇ其实有两个山博格ˇ一个是男性化、喜欢弄拳动脚的街头男儿ˇ另一个则是不为人知的影子画家、迷雾出没者、暗喻及弦外之音的爱好者。 山博格生于伊利诺伊州葛尔柏ˇ他的双亲是瑞典移民。他从事过数种奇特的工作ˇ他曾在西美战争中服役ˇ后来他半工半读完成四年大学学业。从1910年到1912年ˇ他担任威斯康星州密尔瓦基市社会党市长的秘书。不久后他便以诗逐渐获得大众注目ˇ特别是《芝加哥》ˇChicagoˇ这首诗ˇ渐渐地他将多数时间花在创作上。他写了一些文学报导ˇ也作了一些儿童歌谣与童书ˇ不过他仍持续创作严肃的诗。同时他对林肯的兴趣愈来愈高ˇ他生长在林肯时代ˇ或许他认为自己就是林肯式人物。无论如何ˇ他花了多年时间作林肯传。1939年之前ˇ他完成了自认为经典之作的六册林肯传。林肯传虽然令人肃然起敬ˇ但是山博格的诗却更重要。在他的诗作中ˇ《港口》ˇThe Harborˇ体ˇ了山博格抒情诗人及「街头男儿」两种特质。 就是这种特质的诗让山博格声名远播ˇ简短、有力、形式上浑然天成。部分诗行简短ˇ当山博格ˇ表达的话到了结尾时ˇ他便结束那一行诗句ˇ每行诗句都以重要的字眼结束。《港口》这首诗的震撼力便来自两个生动的对比。一个是贫民窟那禁锢的丑陋面以及湖与湖上飞ˇ的鸟儿那种优雅与自由。另一个对比则是诗中传达的可怕内容与典雅的用字。 这类诗被称为自由诗ˇ与其它所谓被传统形式拘束的十四行诗所有区别。惠特曼ˇWalt Whitmanˇ是第一位创作自由诗的诗人ˇ而山博格的诗《我是人民、暴民》ˇI Am the People, the Mobˇ类似惠特曼的作品ˇ类似处不仅在形式ˇ还有呈ˇ的感受上—对美国未来前途的高期望ˇ并非以抽ˇ方式创作ˇ而是以生活一般事物作为创作题材。冗长的诗行与不断重复的句子结构是惠特曼《草叶集》ˇLeaves of Grassˇ的特色。山博格的诗也如惠特曼一样ˇ力量来自不断重复与累积的形态。开头的字不断被重复运用以达到强调效果ˇ而诗行ˇ或者是诗节ˇ建立并且不断延长直到最后。山博格以简短、断音的方式完成这首诗。这首诗的中心思ˇ是ˇ当写实却又乐观的民主。人民虽然受苦ˇ但他们最终仍会获得胜利。 这类的中心思ˇ也呈ˇ在山博格另一首诗《人民将会活下去》ˇThe People Will Live Onˇ。这首诗同样呈ˇ了山博格对诗歌实验的兴趣以及他一贯对人们的乐观。这首诗作于1936年ˇ反映当时罗斯福「新政」的抱负。虽然这首诗为人所熟知传颂ˇ不过并非没有缺点。平淡与华丽两种语言的对比呈ˇ出怪异的结果。平淡的例子是「不断学习且鼓噪的人民将会继续活下去」ˇ华丽的例子则是「人民是色彩、是光谱ˇ是棱镜ˇ被禁锢在移动巨石中」。这诗行ˇ当怪异ˇ因为在人们这个复数名词后ˇ他使用的动词却是单数动词而非复数动词。 由于这些怪异缺失及其它特色ˇ山博格被称为美国30年代至40年代的非正式桂冠诗人。这个称谓是对其诗韵力量与其预言式信念的称颂。.
辛克莱ˇ刘易斯ˇSinclair Lewis ˇ1885-1951ˇ生于明尼苏达州的索克森特市。他就读耶鲁大学时曾度过一段不快乐的时光ˇ毕业后他成为一位编辑与作家。他早期的创作比较商业化且无特色。但是当他在1920年出版《大街》ˇMain Streetˇ后ˇ他终于证明自己成为一位有影ˇ力的小说家。《大街》与同一年出版的费兹杰罗ˇScott Fitzgeraldˇ作品《尘世乐园》ˇThis Side of Paradiseˇ皆获得全美读者关注。 在第一本重要小说中ˇ刘易斯建立了写作特色与主题ˇ这为他赢得举世名声ˇ并在后来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人。在作品中ˇ他以敏锐的观察力描写出美国人的日常生活ˇ轻易地获得读者共鸣。不过他是以强调让读者发笑的喜剧式与荒谬式手法ˇ例如描写这个国家的一些愚蠢之处ˇ达到让读者产生共鸣的目的。就如以往著名的讽刺作家一样ˇ他ˇ要唤起读者对循规蹈矩社会中那些异类的同情心ˇ藉此改革他所描绘的美国。《大街》中的女主角是一位叛逆的年轻女孩ˇ她奋力地为那死气沉沉的小镇带来文化气息ˇ而最后当她决定遵从ˇ况后ˇ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嘲讽的遗憾。然而ˇ刘易斯喜剧式的效果如此强烈ˇ以致于我们无法严肃地看待她的失败。索克森特的居民深知其居住之地就是小说中所描写的小镇ˇ而刘易斯的嘲讽也让他们谨记在心ˇ几年后索克森特居民才敢ˇ游客宣传该市便是《大街》中所描写的小镇取材原型。 刘易斯第二本成功的小说《巴比特》ˇBabbittˇ中的主角是标准的中产阶级商人ˇ他是一个结合多种面貌特质的人物。他是成千上万美国男人的写照。
20年代期间美国知识生活的中心人物即为门肯(Henry L. Mencken)(1880-1956)。他的辉煌巨著《美国语言》(The American Language)在1919(1936年出版第四版并在1945年及1948年追加出版)年首度问世ˇ虽然门肯(Mencken)总坚称他不是学者ˇ他认为他只是学者获取数据的ˇ息来源ˇ然而不可否认地ˇ《美国语言》(The American Language)是语言学术界的杰出作品。这本书对照美式英文与英式英文ˇ解释许多富有趣味的美国俚语表达方式之起源ˇ检视美国特殊的地理名称及个人名字ˇ并追溯外来语言对美国方言所造成的影ˇ。 门肯(Mencken)在20年代与森克莱尔•路易斯(Sinclair Lewis)一样以挖苦讽刺的形ˇ崭露头角。他以讥讽刻薄的写作方式嘲弄那些沾沾自喜的中产阶级商人、思ˇ狭隘的美国文化生活以及严厉肃穆的美国清教徒。他针对所有这些主题大肆抨击ˇ然而他与路易斯(Lewis)不同的是ˇ他以讽刺漫画代替谩骂ˇ且看不出有任何指桑骂槐或细微的差别ˇ他的责难可以说非常直截了当。门肯(Mencken)主编的美国信使(American Mercury)是当代最有影ˇ力的杂志。他ˇ藉由杂志内容达到的预期目的就如同他曾表示的「欲激起兽性。」他希望能煽动他的反对者ˇ且他经常获得成效。他是美国人最令人憎恶却也是最令人敬佩的学者之一。他在他自己的著作中甚至比他的杂志中更常表示ˇ对他而言没有什么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如果美国没有民主的拥护者ˇ美国人民只是一堆害怕爱哭、怯懦胆小、卑鄙可耻的乌合之众(农奴)。且他的「乌合之众」与桑德伯格(Sandburg)发明的名词完全无关。他之所以抨击教会、商业以及政府只是为了反对崇拜圣ˇ者。 他的作品广受美国人阅读并非因为他的抨击责难ˇ而是他的著作富有活力及艺术风格。他的文风愉快喧闹ˇ且由于他的语言基础如此稳固ˇ以致于他的挖苦嘲讽甚至都令人感到愉快。他直言不讳且一针见血ˇ但他所说的每句话都充满智慧。 门肯(Mencken)是老式的自由主义者ˇ所以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尽可能拥有自由ˇ但是政府的权力却应该受到ˇ制。他也认为20年代对自由构成最大威胁的非国家宗教狂热者莫属。他反对他们试图控制文学及戏剧ˇ他不认为他们有权力可以ˇ制他或其它人阅读的书或观看的戏剧。此外ˇ对于他们企图规范行为举止方面ˇ特别是应该喝些什么ˇ他更是抗拒到底。禁酒主义者禁止美国人喝酒长达30年ˇ且这些禁酒主义者大多数是宗教学派的基本成员ˇ门肯(Mencken)在禁酒令废除以前都持续地挺身反对法令。 他极力反对的主要力量即为演说家兼基要主义者的威廉•詹宁斯•布莱恩(William Jennings Bryan)。我们可以从民主党三次提名布莱恩(Bryan)参选美国总统的重要程度上看出他的影ˇ力。20年代的他虽然已是白发老者却仍具有强大的影ˇ力ˇ他是宗教及思ˇ上的保守主义代表。 田纳西州在1925年通过了一个法令ˇ禁止学校教导达尔文的进化论(Darwinian theory)。有位名为史古柏(Scopes)的年轻教师因为公然反抗法令而遭到逮捕及起诉。史古柏(Scopes)在田纳西州的德通市进行审判ˇ审判地点有点类似马戏表演场ˇ但是整个气氛还是非常庄严肃穆。这里展开的是一场门肯(Mencken)派与布莱恩(Bryan)派的抗衡势力。门肯(Mencken)在他的报纸上报导审讯情况并以他最杰出的文章作为结尾。在审讯结束之时ˇ也就是史古柏(Scopes)被判有罪的同时ˇ布莱恩(Bryan)突然骤逝。门肯(Mencken)在一次辉煌出色且辛辣嘲讽的新闻报导里写下布莱恩(Bryan)的墓志铭,ˇ并随即将此墓志铭转变为一篇散文。这里将呈ˇ其再版内容ˇ包含他说了些什么及如何表达之。门肯(Mencken)在此除了批判往生的布莱恩(Bryan)以外ˇ还有他支持拥护的理论教派。由于门肯(Mencken)为了发挥惊奇效果或漫画讽刺效果ˇ经常在颠覆正常的句子里运用古怪或出人意外的字词而让人难以了解。虽然他的风格有时晦涩深奥ˇ然而他应该是20年代最杰出且最生气蓬勃的散文家。
费兹杰罗ˇF. Scott Fitzgerald ˇ1896-1940ˇ生于美国中西部的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ˇ不过中西部却不曾作为他主要作品的背景。当他进入纽泽西州的知名大学普林斯顿就读后ˇ生活过得并不快乐ˇ而且他认为自己比那些生于东部几州富裕家庭的同学次等ˇ如杰出的文学评论家爱德蒙ˇ威尔森ˇEdmund Wilsonˇˇ因此他ˇ要抹灭他的出生背景。当美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ˇ他入伍并在亚拉巴马州一处训练营受训ˇ在那儿他遇到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南方美女洁儿达ˇ并且成为他小说中多位美丽、快乐女主角的取材原型。他因写作致富而迎娶洁儿达ˇ她则让费兹杰罗的生活充满欢乐、极度悲伤与痛苦。 他的第一本小说《尘世乐园》出版于1920年ˇ与辛克莱ˇ刘易斯的大作《大街》同年出版ˇ不过这两本小说呈ˇ出截然不同的世界。费兹杰罗关切年轻人的世界ˇ还有那些上流社会与即将致富者的宴会及爱情生活ˇ内容虽然刺激但却带着愤世嫉俗的成分。刘易斯则处理明尼苏达州的中产阶级ˇ两位作家出生地其实不过才距离几哩远。费兹杰罗是年轻人的代言人ˇ他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浪漫渴望与爵士年代的渴望ˇ他将这些都写入小说中。ˇ较之下ˇ刘易斯的年轻女主角似乎过于老套。笨拙且过于理ˇ化ˇ一点也不ˇ是「新」女性。 费兹杰罗最好的小说《大亨小传》ˇThe Great Gatsbyˇ出版于1925年。虽然他与洁儿达的奢侈铺张常使得财务入不敷出ˇ不过在出版该小说之前ˇ费兹杰罗已ˇ当富有。以身为一位作家、严肃小说家及拚命为花俏杂志写短篇故事赚稿费的多产创作者而言ˇ他的成功不容否认。 他也知道在快乐的高峰之间是悲伤的幽谷ˇ随着时光ˇ逝ˇ快乐的时光愈来愈少ˇ而悲伤变得更为狰狞。《大亨小传》反映出费兹杰罗的深入认知ˇ他知道该追求快乐ˇ但却无法确保能达到那样的境地ˇ追求欢愉或许只是ˇ掩盖诸多痛苦。
史坦贝克ˇJohn Steinbeckˇ1902-1968)ˇ的文学生涯开启于刘易斯及费兹杰罗声望达到高峰之际。他似乎来自一个迥异的世界—经济大ˇ条的世界、极度贫穷的世界。这是一个被刘易斯与费兹杰罗摒除在外的世界。 史坦贝克是加州人ˇ中学时曾是一位运动员并担任班级班长ˇ他半工半读完成史丹佛大学学业。他试着与穷人交好ˇ尤其是从美洲、墨西哥移民而来的农场工人ˇ他以这些人的观点创作。1930年代中期ˇ刘易斯与费兹杰罗的文学黄金年代刚过ˇ史坦贝克当时正好出版了一些受欢迎的小说。《平原传奇》ˇTortilla Flatˇˇ是关于蒙特瑞墨美殖民地的幽默故事ˇ而《ˇ持》ˇIn Dubious Battleˇ这本小说则是关于移民工人罢工的严肃作品。《人鼠之间》ˇOf Mice and Menˇ是一本触动人心且持续受到欢迎的故事ˇ讲述两位移民者互ˇ依赖并分ˇ梦ˇ。史坦贝克以同情及理解描述他们之间的奇特友谊ˇ这本小说也被改编为成功的戏剧及电影。 他最成功的作品则是1939年出版的《愤怒的葡萄》ˇThe Grapes of Wrathˇ。这是一则关于俄克拉荷马农夫家族乔德的传说ˇ这个家族迫于旱灾迁移至加州。在那儿他们轻蔑地被称为「奥基」ˇ遭受到虐待与剥ˇ。不过马乔德总是维系住这个家庭。这本小说让读者感觉到史坦贝克ˇ要灌输的一种感受—穷人可以互助度过难关ˇ而或许也不用希冀获得其它人的帮助。
《愤怒的葡萄》有效地呼引出读者情感。需索极大的戏剧化、可怜情感场景ˇ一幕幕快速地出ˇ。戏剧通常不会转变成通俗剧ˇ而感伤力也不会转变为多愁善感ˇ即使主题处理了两种特色。由于史坦贝克的写作才华以及他对逆境自尊与骄傲的钦佩ˇ我们因此得以分ˇ他对书中角色付出的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