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人种」--家园回忆
亨利ˇ刘易斯ˇ盖兹ˇHenry Louis Gates, Jr.ˇ是哈佛大学人文学院杜博斯教授(W.E.B. Du Bois Professor)ˇ也是著名的散文家、评论家与社会评论家。下面的文章节录自他最近出版的回忆录《有色人种》ˇ描绘他在西维吉尼亚州ˇ下小社区度过的童年生活ˇ当时鼓吹种族融合的民权运动尚未在美国兴起。盖兹的思绪是以致女儿的话为开场白。文章本身则透过其社会、政治及地理风貌的描写ˇ呈ˇ了一个地方的面貌。
前言
亲爱的玛吉和莉萨ˇ
我写信给你们ˇ是因为我的出生地ˇ那个曾抚育我的世界已神秘地ˇ逝了。最令我恐惧的是ˇ如果帕克大道的某些企业高层认为ˇ在别处建一家全新的造纸厂ˇ比重修一座百年旧厂更有利可图ˇ那么西维吉尼亚州彼德蒙特城将不复存在。他们会关闭旧厂ˇ就ˇ他们对付坎伯兰的塞拉尼斯公司、匹兹堡玻璃厂及凯莉春田轮胎公司一样的作法。彼德蒙特城会逝去ˇ但人们不会离开ˇ他们不会同意移居。因为对他们而言ˇ位于阿勒格尼山区与波托马克河谷之间的彼德蒙特城是生命的源头。
我并非典型的黑人。我不是来自黑人群聚的纽约、芝加哥或洛杉矶等都会区。我也不能称之为「世界公民」。我来自并属于一个特定的年代和地点ˇ西维吉尼亚州彼德蒙特ˇ那是一个遗世独立的世界ˇ一个不同的世界。因此ˇ这不是一个关于种族的故事ˇ而是关于一个村庄、一个家族及其好友的故事ˇ是某种与世隔绝的恬静故事。
我ˇˇ你们在有生之年ˇ将历经非裔美国人到「异色的人种」(people of color)ˇ再到「有色人种」(colored
people)的过程(语言精简的趋势兴起)。我并不在乎这些称谓。不过ˇ我必须承认我最喜欢「有色」(colored)一词ˇ或许是因为当我听到这个字时ˇ就好ˇ听到我母亲发出这个词语ˇ并听到我童年的黑人音调一样。我曾尽量以最单纯、最如实的语言ˇ重ˇ我身为儿童时的50年代有色世界ˇ60年代早期的黑奴世界ˇ以及60年代后期黑人世界的到来。
有色人种
西维吉尼亚彼德蒙特ˇ1950年ˇ也就是我出生的那年ˇ彼德蒙特人口为2,565人ˇ是矿郡ˇMineral
Countyˇ第二大城ˇ它坐落在阿勒格尼山脉的一个山峦上ˇ距离西北方的华盛顿与东南方的匹兹堡各两小时半车程ˇ盘据于「老秃头」山脊之上ˇ看似帕克房面包圈巨齿边状上面的奶油。西维吉尼亚以山闻名ˇ阿勒格尼山脉东临波托马克河ˇ西傍俄亥俄河ˇ南依卡诺瓦河和盖安多特河。这些山峦美景尽收河畔山民眼底ˇ但最美丽的景色莫过于波托马克河谷的南端ˇ全郡最高耸的山岬「门点」从佩特森溪拔地而起ˇ俯瞰波托马克河谷。
矿ˇ当年总人口为2万2千人ˇ其中351人为有色人种ˇ他们多数居住在彼德蒙特城。
对我的孩子而言ˇ整个彼德蒙特城势必ˇ是一个老去、枯槁的城镇ˇ砖头一块块地颓圮ˇ就ˇ我过去的校舍。人口已锐减至1,100人ˇ其中300人为黑人ˇ黑人平均年龄逐渐老化ˇ因此在我童年时代那些精神奕奕的人物ˇ那些仍存活者ˇ在我的女儿眼中已是白发苍苍的老者。是的ˇ我的孩子们永远不会了解彼德蒙特ˇ永远无法体验我能在此地感受到的那种魔力ˇ而这地方正是我学会如何扮演好一个有色人种之处。
50年代的彼德蒙特城是处于一种黑色时期ˇ至少那是记忆所及的色彩。当时的彼德蒙特繁荣发展ˇ是一个灿烂辉煌的村落。我是说村落ˇ不过某些人并不喜用此说法。(西维吉尼亚州的正式委婉词是「三级城市」)。
村庄还是城镇ˇ还是属两者之间ˇ这都无关紧要。彼德蒙特人总是以身为当地人自豪ˇ依偎着宏伟的山峦ˇ不偏不倚地位于滔滔的波托马克河岸边。我们知道ˇ上帝在此创造了一块全美最美丽的土地。
我们对其社会风貌了如指掌。彼德蒙特是一个移民城镇。该城白人为意大利裔和爱尔兰裔ˇ东汉普夏街上还住着不少富裕的英裔新教徒ˇ其它地方则为蓝领阶级的各种族裔社区ˇ包括有色人种与白人。
在人们记忆能追溯的历史中ˇ彼德蒙特的特质总是与维实伟克造纸厂紧紧ˇ连ˇ两者过去都曾辉煌ˇ但前景却堪忧。彼德蒙特给人的第一印ˇ是一座典型的没落造纸城镇ˇ基础设施破败不堪ˇ居民们就这样任凭城市逐渐衰落。许多过去曾经ˇ当美丽的建筑如今已遭弃置ˇ里头空空荡荡ˇ一片狼籍ˇ见证了生机蓬勃、充满自信的过往。东汉普夏街上的大豪宅在我童年时代曾傲视群雄ˇ如今却已风光不再。
在无风的日子ˇ彼德蒙特沉闷的空气中总有股ˇ烂鸡蛋般的化学味道。山谷里弥漫着来自造纸厂漂白剂的刺激性硫磺味ˇ这股味道还渗透到墙壁、衣服、家具乃至于人的肌肤内。即使ˇ水也无法掩盖那味道。硫磺味仿佛已与山谷和河流融为一体ˇ当地人对此已习以为常。我们在孩提时代就被教导为此事辩护ˇ「这味道闻起来ˇ钱味儿」。
东汉普夏街下方三十度角的对角ˇ处便是珍珠街ˇ有色人种称之为「鼠尾街」。街道弯弯曲曲爬过山坡进入谷地ˇ通往郡首府所在地基瑟城ˇKeyserˇ的B&O铁路从这里经过。ˇ邦尼ˇ吉罗伊家这样的穷白人曾住在那里ˇ还有五个黑人家庭也住在那儿。我四岁那年我们家人才搬到该处。
就ˇ意大利人和爱尔兰人一样ˇ多数的有色人种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迁居至彼德蒙特并前往造纸厂工作ˇ造纸厂自1888年开始营运。
「三镇」的居民几乎都在造纸厂工作。三镇是指西维吉尼亚州的彼德蒙特、马里兰州的卢克镇以及西港镇ˇ西港镇是波托马克河在匹兹堡与切萨皮克湾之间通航段的最西端。三镇大小ˇ仿ˇ透过波托马克河上ˇ隔不到一英哩的两座桥梁ˇ连。造纸厂的好工作由意大利人和爱尔兰人…以及一些较穷的白人担任ˇ包括技术工会的工作。这非比寻常ˇ因为这些工作需要技术和培训ˇ而且技术工人收入高。直到1968年ˇ造纸厂技术工会才并入普通工会。
1968年夏天之前ˇ造纸厂内的所有有色人种都在「货台」上工作ˇ他们将纸装上卡车。造纸厂成品被打包ˇ装入大木条板ˇ内ˇ每个ˇ子重量可达7千磅。叉架起货机将这些ˇ子从造纸厂运到递送货台ˇ然后加载大卡车运往外地。父亲每天的工作就是装ˇ的活儿ˇ我所认识的每位有色人种的成人也几乎是做这个工作。父亲每天早晨六点半便前往造纸厂上班ˇ一直做到工厂在三点半鸣下班笛。造纸厂对该城的生活是如此重要ˇ以致于学校也在同一时间放学。我们在四点吃晚饭ˇ以方便父亲赶四点半到电话公司担任警卫工作。他工作直到七点半才收工ˇ但也有例外ˇ如果西港果园或公园有棒球赛ˇ他会提早收工。
几乎所有彼德蒙特的有色人种都在造纸厂工作ˇ挣同样的钱ˇ因为他们都在货台上做一样的工作。
有色人种的世界与其说是社区ˇ不如说是一种生存状态。我们的世界看似封闭ˇ但几乎对彼德蒙特的白人世界各层面带来冲击。
在父亲青少年时期ˇ歌舞团常来到坎伯兰的水晶宫舞厅演出。他们晚上先为白人演出一、两场ˇ然后再为有色人种进行特别午夜场演出。父亲说人人都会去ˇ伤者、病人、垂垂将死之人ˇ甚至是亡灵。因为杜克ˇ艾灵顿ˇDuke
Ellingtonˇ和盖伯ˇ卡洛维(Cab Calloway)都会来表演ˇ还有彼德蒙特的明星唐ˇ雷德曼(Don
Redman)。后来ˇ我们有了自己可跳舞的地方ˇ美国有色人种军团以及海外战争退伍军人组织ˇVFWˇ。
令我讶异的是ˇ新舞蹈风格在黑人社区中四处传散ˇ就连我们这样的小镇也受到影ˇ。有人出门探亲访友、前往参加聚会等等ˇ回来便会在傍晚的街头或在某家的地下室晚会上露一手ˇ教大家跳舞。
1955年之前ˇ大多数白人只偶尔出ˇ在我们的生活中ˇ如造纸厂那些位高权重的老板或银行出纳员。当然也有例外ˇ某些白人天天往返于我们的世界ˇ我们都习以为常了。邮差、保ˇ业务员、卖巧克力牛奶的人、房东、警察ˇ我们按白人的职业来称呼他们ˇ就ˇ推理剧中的寓言式人物。保ˇ员先生隔周会来收大学保ˇ费或人寿保ˇ费ˇ有时费用不过就50美分ˇ甚至更少。我最喜爱的白人是珠宝茶公司送货的先生ˇ他会开着一辆钢盔状的深棕色卡车来ˇ那车子似乎是由吉普车改装的ˇ他跟西尔斯公司的送货员一样ˇ都是将新器具送到我们家。我喜欢看他带来的目录。珠宝茶公司先生ˇ我可以看看你的目录ˇ好吗ˇ
当然ˇ我们去凯斯城的医院、去西港镇的信用社或去闹区店铺时也会闯入白人世界。但我们的活动的界ˇ分明ˇ仿佛有一条绳子或十字旋转门将我们隔开来。而且彷佛有一面飘扬的旗子对来者说着ˇ欢迎来到有色人种社区ˇ进入那里令人感到舒服ˇ就ˇ在家附近裸脚、穿着内裤闲晃ˇ或是在电视机前的沙发上ˇ声大作一样ˇ沈醉在家中的舒适感和亲人的温情中。
彼德蒙特人是十足的故ˇ至上者ˇ彼德蒙特至上者。我们的信条是ˇ
纽约有的ˇ彼德蒙特也有ˇ只是前者有的多了一些。一样ˇ只不过大了点罢了。如果你是学生ˇ你可以在任何地方受到良好的教育。他们的书都是一样的ˇ不是吗ˇ只是课堂人数多了些罢了。
除此之外ˇ彼德蒙特占尽优势。你知道肯尼居丘(Kenny House Hill)这条街在《雷普利的信不信由你》ˇRipley's Believe It or
Notˇ中有被提及ˇ这是世界上唯一一条可同时进入一幢三层楼高建筑物中任何一层的街道。这也是我们这个三级城市最知名的景点ˇ其它景点都没有ˇ它一样声名远播。
例如丹特ˇ戴维思的烟熏ˇ肠味道就不错ˇ有色人种在每年劳动节回到彼德蒙特参加造纸厂的野餐聚会时ˇ他们会带着好几磅的ˇ肠回到他们远离彼德蒙特的家ˇ他们还会带着鲜红的国王牌果汁罐头ˇ罐头盖子下有一个铁圈ˇ是那种你必须用一把拔钉锤才能撬开的罐头。当时一些非常讲究的人还会带走几坛彼德蒙特的自来水ˇ这是在人们ˇ到买瓶装水之前的年代。ˇ今的彼德蒙特人则无法ˇˇ那样的情景。ˇ在一瓶水售价要一美元呢ˇ如果你问我们ˇ我们可以说当时彼德蒙特出产好水ˇ而且是世界上品质最佳的饮用水。
丹特的ˇ肠、我们的水、国王牌果汁以及造纸厂年度的野餐聚会ˇ都说明了彼德蒙特对当地居民来说是一种依恋ˇ即使对于那些离ˇ背井者也是如此。我们的山谷对他们而言也是。我从未遇过别处的有色人种ˇ彼德蒙特的有色人种如此地钟情于山水、花草树木、垂钓与狩猎。在我们的记忆中ˇ我们打猎、射击、游泳的能力远胜于山谷中的白人小孩。我们不会去炫耀我们的来复枪和猎枪ˇ因为那样会吓到白人。还有小货车和ˇ村音乐ˇ这么说可能有些离谱了ˇ至少在50年代这是很稀有的。但那最终还是普及了ˇ随着时间流逝ˇ到了第二代的黑白种族融合时代就很常见。我ˇˇ进步是得要付出代价的。
《美国社会与价值》ˇ美国新闻总署电子期刊第1卷第10期ˇ199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