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学精华
Highlights of American Literature


浪漫主义与理智判断 Romanticism and Reason

第八章
拉尔夫•沃多•埃默森ˇRalph Waldo Emersonˇ(1803-1882)

埃默森ˇ1803-1882ˇ在十九世纪中期成为首屈一指的作家ˇ身为「先验思ˇ」运动的领导者ˇ他领导了一群具有革命精神的浪漫主义者ˇ即使成员人数不多ˇ却都是ˇ当重要的人物ˇ其中包含了埃默森亲密的朋友、亨利梭罗ˇHenry Thoreauˇˇ也有些说法质疑梭罗的一些ˇ法其实都来自于埃默森的帮助ˇ埃默森受到华特惠持曼ˇWalt Whitmanˇ很大的影ˇ与鼓励。

埃默森出生于波士顿ˇ父亲是一位论派的牧师ˇ事实上埃默森前六个世代的人都同样担任神职工作ˇ当他在哈佛大学念书时ˇ开始留存日志 - 记录自己的ˇ法 ˇ 终其一生他都一直保持这个习惯。他后来的许多日志内容ˇ都成为文章与诗作的题材。毕业之后ˇ有一阵子他担任一间女子学校的管理工作ˇ但后来他又为了牧师的工作、回到哈佛念书ˇ在取得第二个学位之后ˇ他担任了几年牧师的工作ˇ但后来因为对于教堂宣扬的信仰有所质疑ˇ而离开牧师的工作。

在1832年埃默森到欧洲旅行ˇ遇见了英国重要的诗人华滋华斯ˇWordsworthˇ、卡莱尔ˇCarlyleˇ以及柯立芝ˇColeridgeˇˇ与这些人结识之后ˇ他开始深入了解德国的理ˇ主义与先验论ˇTranscendentalismˇˇ回到波士顿之后ˇ他将多数的时间都花在教学上ˇ他于1838年在哈佛大学神学院的演讲中ˇ对拘泥于形式的宗教大加挞伐ˇ为直觉的精神体验辩护ˇ而这一番演说引起了反弹声浪ˇ使得他后来三十年都未曾再度受邀至该校演讲。

埃默森与多次改革运动有关ˇ包含废止黑奴的运动在内ˇ在1840年他加入了先验论者的行列ˇ企图透过一本名为《日规》(The Dial )的小型杂志ˇ传递这种思ˇ。

就他的工作来说ˇ埃默森的ˇ法看来激进又危ˇˇ美国的前总统约翰昆西亚当斯ˇJohn Quincy Adamsˇˇ形容埃默森的ˇ法为 “古怪又不切实际的幻ˇ”ˇ看来ˇ当怪异ˇ不过ˇ对该世代的人们以及年轻一代的人来说ˇ他算是一个解放古老传统的推动者ˇ也是实验法与自我中心等思ˇ的领导者。埃默森反对在欧洲与美国十分流行的唯物主义与道德ˇ对论ˇ这些说法认为世界就ˇ是手表中的机械装置一样ˇ由上帝设定运作的方法ˇ埃默森觉得该宗教或学说是无情又毫无情感的ˇ他的信仰基础在于透过直觉信念达到最终的和谐ˇ他称之为「超灵魂」ˇOver-Soulˇˇ因为他ˇ信这种最终和谐的存在ˇ所以埃默森视世界为和谐的、表面看来不平等、长久之后就能达到平衡ˇ埃默森视宗教为个人灵魂与超灵魂在情感的沟通管道ˇ他认为直觉要比理由更能帮助人们了解事物ˇ人的心灵能透过直觉感受到超灵魂的存在、以及事物的绝对性ˇ有了这些确定的知识ˇ一个人就能ˇ信自己、依据自己的判断决定事物的对错并行动。

年纪渐长、个人的ˇ法也受到更多人认同之后ˇ埃默森成为美国哲学与作家界的领袖ˇ但他的头号粉丝ˇ却是受到他的演说所吸引ˇ刊载期刊文章与演说ˇ是对他来说最自然的沟通方式ˇ他的文章内容通常就是他之前做过的演说内容ˇ后来连他的文字作品也多以非正式的方式书写。

埃默森对美国文学的影ˇˇ来自于本身写作的部分其实并不多ˇ而在于他为其它作家营造出来的知识风气和指导ˇ受其影ˇ的作家包括梭罗、惠特曼、爱密丽迪克生等人。在「美国学者」ˇAmerican Scholarˇ这篇撰写于1837的文章中ˇ他鼓吹一种特殊的美国人风格ˇ用以创造美国人的意识主体。埃默森希望美国人民ˇ信自己、将驾驭权教给自然ˇ这也就是他ˇ信最好的方式ˇ他希望大家在个人与国家两种层面、都能做到独立自主ˇ最知名的说法就是「自立更生」ˇSelf-Relianceˇˇ他在这篇文章中以盘旋的、而非直ˇ的方ˇ进行演绎ˇ也不脱离先验的方式。他运用ˇ当多的对照案例ˇ特别是ˇ征、隐喻的方式来进行陈述ˇ虽然他的作品有些细节很难懂ˇ但是大的ˇ法却已经ˇ当地清楚。另外ˇ他也专注于西欧的文学ˇ从希腊罗马时代、到十九世纪中叶的文学都包含在内。不过ˇ他的论述与演说中并没有运用这些资源的影ˇ力ˇ而是用了一些暗示的方式、让论述更为丰富。


第九章
亨利•戴维•梭罗 (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

梭罗(Thoreau,1817-1862) 生于靠近波士顿的村庄康考德ˇ这也是十九世纪许多文学名家、包含埃默森的居住地ˇ在哈佛大学毕业后ˇ当过短时间的教师ˇ然后到埃默森家继续学习、成为门徒ˇ之后他旅行了一阵子ˇ但多数时间他都待在离家不远的地方ˇˇ当重视家庭ˇ宁愿透过书籍游览世界ˇ他常常去露营ˇˇ受户外生活ˇ他也是个技术优异的樵夫。

梭罗的先验哲学与科学知识ˇ对其喜好自然的个性有所帮助ˇ《在梅里马克河上的一周》(A Week on the Concord and Merrimack Rivers)书中ˇ写的是关于他和弟弟一趟玩独木舟的旅程ˇ后来他在华尔腾湖滨搭了一间小屋ˇ独自住在那里两年、完成依据个人经历写成的书《华尔腾》(Walden, 1854)ˇ他喜欢独自居住、自己充实精神粮食ˇ自己种植ˇ吃的东西、钱花得很少ˇ多数的时间都花在学习和反省上。

梭罗的写作风格多为谈话式的语调ˇ和埃默森的期刊著作很ˇˇ所以在著作的封面多半看似不经意地放些关于他旅行的内容ˇ但在实际上ˇ这是经过谨慎安排的ˇ用意在传达梭罗的内含深意ˇ《在梅里马克河上的一周》为例ˇ将很长一段时间的经历浓缩在七天的故事里ˇ每天都针对不同的主题讨论ˇ而这些每天不同主题的发展、以及每天太阳起落的循环ˇ都是这本书精巧的架构ˇ这本书花了梭罗十年的时间、才用他自己的钱出版。

《华尔腾》呈ˇ的也是假性的随意安排ˇ梭罗将自己居住于小木屋中两年半的经历、浓缩在一年的故事里ˇˇ要强调的统一主题ˇ透过季节变化以及农作物从夏天成长到死亡、再于春天重新播种的循环ˇ传递给读者。

梭罗用华尔腾湖周遭的小小世界ˇ作为演绎个人哲学思ˇ与对生活观察的工具。

梭罗透过写作ˇˇ要阐述的是ˇ对于物质的追求是毫无意义的事ˇ他渴望冥ˇ的生活ˇ与大自然和谐并存ˇ并依据个人的原则做事ˇ他对西方宗教的研究ˇ影ˇ他崇尚简单生活的ˇ法ˇ他反对如班杰明富兰克林ˇBenjamin Franklinˇ认同洋基人实用主义的ˇ法ˇ虽然他们两人都推崇节约与努力工作ˇ但富兰克林励行节约为的是累积财富ˇ而梭罗则是崇尚劳动、并将物质ˇ受降到最低ˇ认为这样才能让人更敏锐、与自然更接近。

在1847年梭罗因为认为政府参战是一种不公平的行为ˇ拒付税款而短暂被关进康考德监牢ˇ他拒绝赋税的行为与个人信念一致ˇ要用公民不服从的手段来抵制政府的行为ˇ对此他也在《论公民的不服从》('Civil Disobedience')一文中有所论述ˇ他也对奴役制度ˇ当不满ˇ是个十足的个人主义者ˇ不ˇ信团体行动ˇ宁愿依赖个人力量来进行社会的改善。


第十章
赫曼•梅维尔 ˇHerman Melvilleˇ(1819-1891)

梅维尔(Melville,1819-1891) 生于纽约ˇ父亲经营进口生意ˇ起初业务兴隆ˇ后来生意失败而破产ˇ很快地父亲过世ˇ让梅维尔在15岁就必须离开学校ˇ在上船担任侍者之前ˇ他曾在银行工作ˇ也当作农夫、教过书。

他在船上的经历成为后来半自传小说《雷得本》(Redburn, 1849)的基础ˇ描述一名斯文年轻人与船员共处的痛苦ˇ该本描述一名年轻人必须面对ˇ实、在没有准备的状况下与恶劣环境对抗的作品ˇ是梅维尔极为突出的作品ˇ虽然是以他个人的经历为基础ˇ但小说中的主角是个比梅维尔自己还不经世事、更不快乐的年轻人ˇ而那一段航海经验也让他爱上大海、激起他对冒ˇ的兴趣。

在1841年梅维尔搭捕鲸船阿库什尼特号去南太平洋ˇ也在此行中获得后来撰写《白鲸》(Moby Dick, 1851)的体验ˇ后来他在马克萨斯岛弃船潜逃ˇ和朋友在岛上碰到吃人的野人ˇ被当地人抓起来ˇ后来搭澳洲捕鲸船离开群岛ˇ又到了大溪地做过一阵子牧场工人ˇ最后在一艘美国船上担任船员回到美国。他的航海经验被拿来作为第一本、最受欢迎的小说题材ˇ主要已冒ˇ故事为主。

在1850年梅维尔移居马萨诸塞州的农场ˇ也成为纳撒尼尔霍桑ˇNathaniel Hawthorneˇ的邻居ˇ很快地两人就成为ˇ互讨论作品的朋友ˇ在他从撰写冒ˇ故事转换到以哲学和ˇ征作品之后ˇ受欢迎的程度却大幅降低。从几部复杂的小说如《白鲸》(Moby Dick, 1851)ˇ《皮埃尔》(Pierre, 1852)、《骗子的化装表演》(The Confidence-Man, 1857)之后ˇ他转而写诗ˇˇ但因为写作收入无法应付支出ˇ他开始于纽约担任海关检查原的工作ˇ在那儿工作了二十年退休之后ˇ他撰写了《毕利ˇ伯德》(Billy Budd)这本书ˇ一直到过世前才完成这本书ˇ到了1920年才因为重获文学学者注意而出版公诸于世ˇˇ在他所拥有的声誉ˇ不仅仅来自于他丰富的诗歌型态散文ˇ也来自于他的哲学思ˇ、和在ˇ征符号上的有效运用。

梅维尔创作出美国第一部散文体叙事诗ˇ《白鲸》(Moby Dick, 1851)ˇ虽然该作品是以小说形式出版ˇ但部分内容又看似散文体的诗句ˇ不易阅读的原因有二ˇ多数内容的对话是水手们常用的语言ˇ多数的用法都是旧式的说法ˇ该写作技巧则是受到英国伊丽莎白女王一世时代的伟大作家所影ˇ。

《白鲸》的情节描述善与恶之间无止尽的冲突ˇ以及人类对于自然的漠不关心ˇ其手法「巧妙地赋予事物人性化的性格」ˇ梅维尔不仅运用简单的陈述传达出冲突的情境ˇ也运用符号传神地描述 ˇ 以某个东西或某个人代表其它的人事物ˇ名为Moby-Dick的白鲸ˇ对梅维尔来说ˇ征的是大自然ˇ因为牠和大自然一般复杂、未帧χ危险;怠υ帧η啊ΑΑΥ说!ψ鲸代表的就是魔鬼;其中巍象铡ζ的、是在名巍quod船上遇到的伙伴Starbuckˇ但他却被魔鬼所摧毁 ˇ 而在此书中是被追求根除恶势力的ˇ征被摧毁 ˇ 亦即Pequod船长Ahabˇ这个角色因为过于追求杀掉白鲸、让自己成为残废ˇ他也是梅维尔创作出最棒的角色ˇ是一个亟欲摧毁魔鬼、最后自己也成为魔鬼的角色。


第十一章
亨利•卫兹伍•郎费罗ˇ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ˇ(1807-1882)

美国诗人ˇ生于缅因州。一八三六年开始在哈佛大学讲授ˇ代语言与文学。一八三九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夜之吟》ˇVoices of the Nightˇˇ之后陆续有诗集问世ˇ一时风靡大西洋两岸ˇ成为首位蜚声国外的美国诗人。一八五四年辞去教职ˇ专事创作。一八六一年ˇ夫人不幸烧伤致死ˇ他悲痛之余无心创作ˇ转而投身但丁《神曲》的翻译。晚年获牛津和剑桥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郎费罗(1807-1882) ˇ生于缅因州ˇ但成年之后多数时间生活在剑桥、位于波士顿外一个聚集许多作家的村庄ˇ郎费罗的祖父与外祖父之中、一位是参议员ˇ另一位则曾在美国独立战争中担任将军、后来成为美国国会议员ˇ因此郎费罗的家人也期许他会选择担任公职、也希望他接受ˇ关的专业训练ˇ在他于1826年毕业于保都因大学后ˇ纳撒尼尔霍桑还是他的大学同学ˇˇ郎费罗到欧洲继续接受教育ˇ三年后回到美国ˇ开始教授欧洲语言ˇ分别在保都因大学与哈佛大学任教ˇ但他于哈佛任教18年后ˇ因为对自己的写作产生影ˇ、而辞去该教职。

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ˇ郎费罗获得许多荣耀ˇ包含剑桥与牛津大学的荣誉学位ˇ去世之后ˇ在西敏寺修道院ˇWestminister Abbeyˇ放置了郎费罗的半身ˇˇ这是第一位美国人受此殊荣。
亨利卫兹伍郎费罗引起美国民众对欧洲文化的注意ˇ另一方面也在个人受到欢迎的欧洲、传布美国民俗文化ˇ美国读者喜欢郎费罗抒情的风格ˇ这种风格也同样影ˇ了德国浪漫主义诗人的作品ˇ他们也因为郎费罗的强调、而对家庭、家人、自然与宗教主题的创作益加重视。他的风格与创作主题是传统的、特别是拿来跟惠特曼比或更多ˇ在作家比较的话ˇ而多年之后郎费罗美国重要诗人的地位逐渐下滑ˇ然而在十九世纪后期ˇ郎费罗毫无疑问是最受欢迎的美国诗人。


第十二章
华特•惠特曼ˇWalt Whitmanˇ(1819-1892)

惠特曼 (1819-1892)是美国文学的一位伟大创新者ˇ其诗集《草叶集》(Leaves of Grass)是美国首次出ˇ的、真正的叙事诗作品ˇ其风格ˇ在被称为「自由诗」 - 也就是没有固定韵脚等格式规定的写作方式ˇ惠特曼认为民主的声音、不应该被传统的诗作格式绑住ˇ他对其他作家写诗技巧的影ˇ力在他撰写《草叶集》时还看不太出来ˇ但是他的风格元素已经成为许多诗作不可或缺的一环ˇ在二十世纪ˇ诗人已经不如卡尔山伯格ˇCarl Sandburgˇ以及讲究诗韵的艾伦吉斯伯ˇAllen Ginsbergˇ那样拘泥于规则ˇ也都承袭了一部份惠特曼的风格。

惠特曼成长于纽约的布鲁克林镇ˇ在当地担任学校老师ˇ作印刷学徒、也担任多加不同报纸的编辑ˇ他上学的时间不长ˇ但自己读了很多书ˇ特别喜欢莎士比亚与米尔顿的作品ˇ很奇怪的是、他与东方宗教或德国先验论的唯一接触ˇ都来自于阅读埃默森的作品ˇ但在惠特曼的诗作中ˇ却频繁地出ˇ这些概念。

在1840年惠特曼支持杰克森的民主党ˇ同时在报纸专论中也支持去除奴役的论点ˇ也因此在1848年被解职ˇ然后他便偶尔作些木作零工以及一些奇怪的工作ˇ也完成了一些作品 ˇ 但都是那种常见的、不特别的作品 ˇ 刊登于报纸上。

1848年他到达芝加哥的纽奥良以及西部偏远地区ˇ西部的状况让他印ˇ最身ˇ在这趟旅程中的经历、在他的工作上带来转折点ˇ也可以说他从此开始逐渐成为一个艺术家ˇ无论如何ˇ不久之后他开始以全新的风格进行写作 ˇ 也就是让他成名的「自由诗」风格ˇ他在1855年出版了诗集《草叶集》ˇ自己设定了书的型态、并以匿名方式撰写喜爱作品评论刊登于报纸上ˇ他也持续在选辑中增加新的诗作ˇ重新安排、修改ˇ直到1892年过世为止ˇ一般认为他最棒的作品是那些在1871年之前完成的作品。

在诗集《草叶集》中多数的诗作谈的都是人与大自然ˇ不过其中也有少数谈的是纽约ˇ惠特曼对这个城市ˇ当着迷ˇ在内战期间并担任志愿医院看护ˇ照顾伤兵。在他的诗作中ˇ包含了理ˇ中的一般大众与不同的个人ˇ他将诗人ˇˇ为英雄、救世主与先知ˇ能够透过传递真ˇ、带领群众。
在诗集《草叶集》出版后ˇ惠特曼受到拉尔夫沃多埃默森ˇRalph Waldo Emersonˇ与几位学者的赏识ˇ但却也因为背离传统的风格受到多数人的批评ˇ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让大众接受ˇ但很讽刺的、他的作品其实是被一般人所忽略的。


第十三章
爱蜜丽•迪克生ˇEmily Dicksonˇ(1830-1886)

爱蜜丽迪克生(1830-1886)对于个人古怪、激进的作品ˇ是否受到大众青睐ˇ完全不以为意ˇ她的作品与其它作家、包含惠特曼或朗费罗在内ˇ有很大的差异性ˇ这说明了一个人即使单独居住、了无新意的生活ˇ也能创作出使人着迷的诗作。

迪克生生于马萨诸塞州的爱摩斯特市ˇ她的父亲是一位知名律师与政治家ˇ祖父则是一所大学的创立者ˇ迪克生的家人情感深厚ˇ她与姊姊都没有结婚留在家里ˇ迪克生很少离开居住的爱摩斯特市ˇ在附近的大学念过一年书ˇ之后最远曾到过华盛顿旅行ˇ也到过波士顿两、三次ˇ在1862年之后ˇ她成为真正的隐居者ˇ不离开家里、也不见亲近的朋友ˇ她早期的信件与对年轻时候的自我叙述ˇ呈ˇ出她自小就是个活泼又充满精力的女孩。她的隐居虽说可能和一段不愉快的恋情有关ˇ但主要还是因为她的个性ˇ希望自己能与整个世界隔离。从其作品的广度来看ˇ不ˇ于她有ˇ个人经验的延伸ˇ许多内容是来自于她的创造力与ˇˇ力。

在她开始写诗时ˇ迪克生所受的正式教育并不多ˇ他知道莎士比亚与古典神话ˇ对女性作家如伊丽莎白布朗宁与布朗提姊妹特别感兴趣ˇ对于埃默森、梭罗和霍森的作品也ˇ当熟悉。虽然她不信仰家人所信守的传统宗教ˇ但曾经研读过圣经ˇ也让她的许多诗作、在形式上十分类似圣歌。

在她生命的不同时期ˇ迪克生有几位老师、和指导人ˇ第一位就是班杰明纽顿ˇBenjamin Newtonˇˇ他是一名年轻律师ˇ在迪克生父亲的法律事务所工作ˇ对其文学与文化品味的提升、以及对宗教的看法ˇ都有很大的影ˇˇ他认为纽顿是她「一位告诉她不朽为何物的朋友」。

迪克生的下一位老师查尔斯卫兹伍ˇ是一名已婚的终年神职人员ˇ帮助迪克生累积更多智慧、并与外面的世界有所接触ˇ她似乎对卫兹伍有些许爱意ˇ在卫兹伍于1862年移居旧金山时ˇ 她便选择与社会再度隔绝ˇ卫兹伍可能就是她在诗作中表达爱恋的对ˇˇ当然也很可能这个对ˇ只是文学作品中完全ˇˇ出来的角色。

迪克生在诗作上最伟大的作品出ˇ在1860年代早期ˇ因为她过着ˇ当与世隔绝的生活ˇ内战事件对她的影ˇ很小ˇ在那段时间里她将一些作品送给托马斯辛吉森ˇThomas Higginsonˇ看ˇ托马斯是一位重要的评论家与作者ˇ他对迪克生的作品印ˇ深刻ˇ但建议她改用传统文法的规则来创作ˇ但迪克生拒绝以他人的标准来修正自己的诗作ˇ也对出版成书没有兴趣ˇ事实上她一生中只有七篇诗作曾被印刷出版ˇ不过ˇ与辛吉森的接触ˇ仍然让迪克生获得与有智慧、产生共鸣的评论家接触的机会ˇ得以共同讨论她的作品。

在迪克生晚年很少接见访客ˇ但会透过信件、短诗与小礼物与朋友联系ˇ在她于1886年过世之后ˇ她的家人发ˇ超过1800篇诗作ˇ其中许多作品终于在1890年得以出版ˇ而爱蜜丽迪克生也因而得以和梅维尔一样、在1920年代成为文学世界中的名人。

爱蜜丽迪克生的诗作在一夕之间成名ˇ她的诗作都很短ˇ其中许多作品是针对单一画面或符号所创作的作品ˇ但是在她的短篇抒情作品中ˇ迪克生小姐针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些事作了论述ˇ谈论爱与爱人ˇ是她未曾寻获或是已经放弃的对ˇˇ她也以自然作为撰写的主题。

她以死亡与不朽作为创作主题ˇ她谈论成功这个她自认自己无法达到的境界ˇ也谈论失败、认为这是长年陪伴自己的经验ˇ这些突出的作品ˇ让她名列今日美国最伟大诗人之一。

她的诗作如今在全球传布ˇ但其作品的措辞、结构、断句ˇ一直没有完全确定ˇ因为迪克生从未准备将诗作出版ˇ因此谁应该帮她出版这些作品ˇ也成为美国文学历史上的一场角力战ˇ不过ˇ在这些细节上的冲突之外ˇ毫无疑问的是、来自马萨诸塞州爱摩斯特市、与世隔绝的迪克生小姐ˇ是一位充满力量与与美丽的作家。


第十四章
马克•吐温ˇMark Twainˇ(1835-1910)

马克吐温(1835-1910) 是作家萨缪尔克莱门斯ˇSamuel Langhorne Clemensˇ的笔名ˇ被称为「美国文学之父」ˇ这个头衔也许有待商榷ˇ但吐温将美国通俗幽默与严肃文学进一步整合的努力ˇ的确要比过去任何作家都更有贡ˇ。

克莱门斯出生于密苏里州的边远地区ˇ四岁时全家从佛罗里达迁居密西西比河畔的汉尼伯ˇ他在那儿建立起对河川的热情、渴望成为一个船长ˇ这是所有成长于河畔地区男孩的梦ˇˇ而吐温在真正如愿成为船长之后ˇ也感到ˇ当骄傲。

克莱门斯父亲的志ˇ是成为一名律师ˇ也的确在治安审判工作上担任法官的角色ˇ但为了生活还是必须从农场和仓库管理的工作上赚钱ˇ他是汉尼伯一个知名人士ˇ但仍然ˇ当贫穷ˇ在他去世时萨缪尔正在印刷厂作学徒ˇ虽然在11岁萨缪尔就被迫终止学校的正式教育ˇ但他仍然继续阅读ˇ当多书籍ˇ就如许多十九世纪的作家一样ˇ印刷工作与新闻工作成为萨缪尔在文学世界中的准备阶段。
在哥哥的报社工作一段时间之后ˇ萨缪尔于1854年创立了自己的事业ˇ在美国东部与中西部各个城镇工作ˇ在1856年他完成了童年的梦ˇ、成为一个船长ˇ当船只因为内战停止营运时ˇ克莱门斯担任了一段时间的志愿军人、到了1862年又前往西部。

克莱门斯起先于内华达州的一家报社工作ˇ然后又移居旧金山ˇ在这段期间内他的作品以幽默小品为主ˇ最著名的就是《卡拉维拉郡著名的跳蛙》ˇThe Celebrated Jumping Frog of Calaveras Countyˇˇ在1865~1870年间ˇ克莱门斯到夏威夷、欧洲与中东担任特派员ˇ之后的冒ˇ旅程也成为几本书籍创作的题材ˇ他的报纸因为旅游历程的内容广泛传布ˇ在他回国后也成为成功的幽默演说家。

在1870年ˇ克莱门斯与一位富有、略ˇ贵气的女孩结婚ˇ并于东部定居ˇ先是在水牛城、之后又定居于康乃迪克州的哈特福特市ˇ在他移居哈特福特市时ˇ克莱门斯放弃了新闻工作ˇ开始小说创作的生涯ˇ他的作品都ˇ当受到欢迎ˇˇ售成绩也很好ˇ但有时他还是需要进行演讲行程ˇ才能赚取足够收入。

在哈特福特时ˇ克莱门斯四周都是富有、上流社会的人ˇ也包含几位当时知名的作家ˇ而这样的环境对他这个过去幽默机智的作家ˇ似乎也产生了一些影ˇˇˇ制了他的风趣风格与社会批评。

当然这样的假设并不完全正确ˇ在那些以自传体呈ˇ、出ˇ在西部故事中的马克ˇ吐温以及在哈特福特生活中的克莱门斯ˇ某种程度来说都是刻意摆出的社会姿态ˇ克莱门斯的作品并未受到过度附庸风雅的影ˇˇ也持续以笔触尖锐的讽刺性文章攻击社会ˇˇˇ在他晚年期间ˇ克莱门斯变得更为不快乐ˇ部分作品中的悲观内容让他自己都拒绝让这些作品公开出版。

克莱门斯作品的中心思ˇˇ是藉由年轻或天真角色的故事ˇ或是以一个来自美国东部、不了解边境生活型态的人为故事主角ˇ来进行内容的铺陈ˇ在克莱门斯的故事中ˇ那些来自东部、过度社会化的人ˇ通常会被西部人以机智取胜ˇ他以年轻人观点来写这些故事时ˇ那些作为主角的年轻人ˇ都拥有超过实际年龄的智慧、怀有理ˇ主义ˇ克莱门斯藉由这种方式、与成人世界伪善、残酷的ˇ实作对比。


第十五章
史蒂芬•克莱恩(Stephen Crane)(1871-1900)

曾有一位男人如此说过。
「range me all me of the world in rows」
话一出口即刻在人们之间引起争端
因为反对being ranged in rows而争吵
于是全世界开始为了这个议题不断争论
且这样的争端持续了很长的时间
也因为这个议题造成反对与赞成being ranged in rows者之间的血流成河
最后当这个男人濒临死亡哭泣之时
那些杀个你死我活的死对头
便知道其中并不单纯

克莱恩(Crane)(1871-1900)认为人生不但辛苦艰难ˇ且或许残酷无情。在他短暂人生中发表关于贫困者及堕落者的著作都ˇ得凄凉ˇ实。他的风格被称为ˇ实主义、自然主义及印ˇ主义派。就ˇ是印ˇ主义画家一般ˇ他试图以精确渲染的场景作为一个整体ˇ而非专注在细节上。他的风格也是以利用生动活泼的色彩及形ˇ而闻名。

各方面来看ˇ克莱恩(Crane)的人生就如同他的冒ˇ故事般精彩ˇ虽然他的童年其实非常普通平凡。他生于1871年的纽泽西ˇ当他还是幼儿时ˇ他健康欠佳的身体是他家人移居至纽约上城的部分原因。他的父亲是一位卫理公会牧师ˇ且他拥有一个和乐融融的大家庭。当他父亲去世后ˇ他母亲替宗教报纸撰写文章赚钱养家。

然而当史蒂芬(Stephen)长大时ˇ他发ˇ他父母的宗教信仰与他看到的艰困人生毫无关系ˇ于是他放纵自己做一些教会禁止做的事。教会禁止的其中一种娱乐即为棒球ˇ也是克莱恩(Crane)最擅长的一ˇ运动。他也许有机会可以成为专业球员ˇ但是他哥哥却鼓励他努力念书上大学。他在拉法叶学院(Lafayette College)及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各读了一年书ˇ然而他花费在棒球及社交活动上的时间远多于学习研读。

克莱恩(Crane)在1891年毕业ˇ且他表示他宁愿选择研读人文学科ˇ毕业后他在他哥哥工作的报社担任记者。然而ˇ当他以悲天悯人的口吻报导有关工人罢工事件时ˇ他与他哥哥同时被解雇。

隔年ˇ克莱恩(Crane)移居至纽约的包里ˇ且他住在他喜欢撰写有关贫困者的贫民区。在这段期间ˇ他遇到其它两位帮助他写作的ˇ实主义作家哈姆林•加兰(Hamlin Garland)与威廉•迪安•豪韦尔斯(William Dean Howells)。同时他也遇到一些影ˇ他作品甚深的印ˇ主义画家ˇ且在这些潜移默化下他写了一本名为《街头女孩梅姬》(Maggie: A Girl of the Streets)的小说。没有人愿意出版这种冷酷ˇ实的书ˇ即使当克莱恩(Crane)自掏腰包印刷ˇ也没有书商愿意协助处理ˇ甚至完全没有ˇ路可言。

不久之后ˇ克莱恩(Crane)在1895年出版了《红色英勇勋章》(The Red Badge of Courage)ˇ这本书不但在报纸上连载且一举成功。接着越来越多人开始阅读克莱恩(Crane)的《街头女孩梅姬》(Maggie: A Girl of the Streets)及报纸上刊载的故事小说ˇ克莱恩(Crane)俨然成为全国闻名的人ˇ且报社也送他到西部及墨西哥搜集小说题材。他也于1895年发表诗集《黑骑士》(The Black Riders)。

隔年克莱恩(Crane)因为义勇军支持古巴革命而发生船难ˇ并在海上的小船上与其它三个人渡过27个小时。他的报纸报导及他之后的短篇小说《海上扁舟》(The Open Boat)即根据他沈船经验ˇ戏剧性地描述当时漂流在海洋上的恐惧、勇气及苦难过程。

克莱恩(Crane)的下一篇报导是1897年关于希腊-土耳其战争(Greco-Turkish War)的报导ˇ这也是两年前撰写《红色英勇勋章》(The Red Badge of Courage)的克莱恩(Crane)之首次战争经验。克莱恩(Crane)利用他ˇˇ中的战争感受ˇ及他在踢足球时观察到的情感写下这本书。克莱恩(Crane)在希腊经历过战争后ˇ他对战争更有感觉以致于他能精准地写下这本书ˇ《红色英勇勋章》(The Red Badge of Courage)绝对是经典历作。尽管他的《红色英勇勋章》(The Red Badge of Courage)大受欢迎ˇ他还是觉得他的书及功成名就都只是美妙的人生插曲ˇ他偏好作诗ˇ藉由作诗他可以更完整地描述他个人的哲学观。

在战争过后ˇ克莱恩(Crane)便于英国安顿下来ˇ并与英国航海作家康拉德(Joseph Conrad)及著名小说家詹姆斯(Henry James)结为朋友。在1898年的美西战争之初ˇ克莱恩(Crane)希望能加入美国海军ˇ然而他因为结核病而被拒绝。尽管如此ˇ他还是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前往古巴。

克莱恩(Crane)在古巴的努力工作却加剧伤害他的健康。于是他返回英国并再前往德国希望获得医疗协助改善健康。在他于1900年6月抵达德国不久后便去世了。


第十六章
亨利•詹姆斯ˇHenry Jamesˇ(1843-1916)

亨利詹姆斯(1843-1916)以巧妙的方式带领我们走过十九世纪、迈入二十世纪ˇ就如他带领我们从美国走入欧洲一样ˇ他的主要兴趣、尤其是在几本畅ˇ小说中所呈ˇ的、是美国与欧洲文化的比较ˇ同时他也专注于新与旧、逝去年代与即将来临新世代之间的关连性。

詹姆斯出生于纽约市ˇ是富有、带有贵族气息家庭的子女ˇ父亲是神学家兼哲学家亨利詹姆斯ˇHenry James Sr.ˇˇ他的父亲对多数学校没有信心ˇ所以安排他在美国与欧洲接受家庭教师及私立学校的教育ˇ因此这些孩子多数的知识在家中习得ˇ与父亲和其它学童的对话中进行学习ˇ詹姆斯家族于欧洲地区的游历ˇ是亨利另一个教育的来源。

成长于纽约ˇ培养起亨利ˇ当独立的个性ˇ独立到让他觉得与其它人有距离的地步ˇ有着知名的兄弟和堂兄弟ˇ亨利在多数的活动中都扮演一个观察者、而非参与者的角色。他年轻时因为背伤无法参与内战ˇ让他更觉得与社会事物隔绝ˇ在他成年之后ˇ建立起许多亲密的朋友关系ˇ他仍然习惯扮演观察者的角色ˇ也将生命中多数的时间投注在单独的写作工作之中。

亨利一家人有段时间住在波士顿ˇ在那儿亨利与一些新英格兰作者以及他父亲的朋友认识ˇ开始了他与威廉迪安豪威尔士ˇWilliam Dean Howellsˇ的友情发展ˇ也进入哈佛法学院就读ˇ1866年之后ˇ詹姆斯多数的时间住在欧洲、在1875年决定定居ˇ在巴黎住了一年ˇ结识了Turgenev, Flaubert, 与 Zolaˇ隔年便于伦敦安置、并于当地的英国ˇ间度过余生ˇ在1915年ˇ他去世的前一年ˇ为了表示自己对英格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支持ˇ他迁入成为英国公民。

亨利詹姆斯首度获得认同ˇ是透过一本「国际性小说」的问世 ˇ 这是一个关于不同国籍的人、展ˇ出各国不同人民特质的故事ˇ在詹姆斯的小说中ˇ欧洲人是较有文化的、重视艺术ˇ比美国人对社会环境的微妙更有敏锐的观察力ˇ而美国人则拥有欧洲人所缺乏的道德与纯真个性ˇ詹姆斯对于欧洲的世故、以及美国的理ˇ主义ˇ似乎都给予极高评价。

身为对美国文学有重大影ˇ的新英格兰作家ˇ詹姆斯喜爱的作家是霍桑ˇ透过他对世界上邪恶力量的认知ˇ对先验论者来说ˇ其乐观态度看来ˇ当不切实际ˇ詹姆斯后来的著作渐渐减少对国际性主题的论述ˇ而着重于书中主角心理层面的阐述ˇ他最成熟、也可能是他最棒的作品ˇ可能就是这三不作品ˇ《金碗》ˇThe Golden Bowl,ˇ、《大使》ˇThe Ambassadorˇ、《白鸽之翼》ˇThe Wings of the Doveˇˇ而詹姆斯本人则认为《大使》是自己的最佳著作。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