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学精华
Highlights of American Literature


ˇ实与反应主义 Realism and Reaction
 

世界上许多人都认为ˇ美国人是外ˇ的、务实的、乐观的。外ˇ的原因是他们喜欢加入俱乐部、喜欢参加政治运动、喜欢隔着走廊或篱笆与邻里们攀谈ˇ务实的原因是他们喜欢换新车、喜欢换更大型的电视机ˇ乐观的原因是他们有信心在这个美好的世界上有所作为ˇ他们对生活始终持肯定态度ˇ从不持否定态度。

在这些一般印ˇ中ˇ的确有些是事实ˇ虽然年复一年真实的成分越来越少ˇ但是美国最精华的文学很少是出自这些美国人之手。甚至在18世纪ˇ人们普遍ˇ信经由美化人类的习俗ˇ人就具有完美性。当然当时也有怀疑者。19世纪则充满伟大的悲观论者ˇ「大吼一声ˇ不ˇ」(如梅尔维尔[Melville]描写他自己一般)ˇ也有伟大的肯定主义者如埃默森(Emerson)和惠特曼(Whitman)。到了19世纪末ˇ大众诗人的那种惬意乐观的语调受到了马克•吐温(Mark Twain)、克莱恩(Crane)与詹姆斯(James)的挑战ˇ这里仅列举几个著名案例。20世纪初期历久弥新的文学作品通常是在批判美国社会品质ˇ且其语气多是挖苦讽刺的。典型的美国人成了被取笑的人物或同情的对ˇˇ美国的梦被说成是梦幻不切实际。偶尔出ˇ的肯定论者如桑德伯格(Sandburg)也几乎成了不合时宜的人。

本章节所论的作家中ˇ西奥多•德莱塞(Theodore Dreiser)或许是20世纪最重要的美国新声。他的自然主义以及他对主题的选择经常仿效着他的前辈史蒂芬•克莱恩(Stephen Crane)ˇ但是文体和方法却大ˇ径庭。没有诗歌ˇ征主义的踪影ˇ没有深入探寻心理和神经问题。可能由于他的童年在极度贫困的移民家庭里度过ˇ缺少教育、技艺和地位ˇ以致于使他失去了一切。德莱塞(Dreiser)比较关注社会对人产生的作用ˇ而不太关注脱离环境的人。虽然这些表面的细节充斥他的作品ˇ但是他提到的ˇ是人的衣饰、话语、工作却过了时。虽然如此ˇ他对产生凶杀和卖淫等社会ˇˇ及企业成就的处理和黑人文学一样ˇ代。德莱塞(Dreiser)是来自社会下层而非来自中产阶级家庭ˇ但却是这类人物中的第一位重要作家。从这个意义上说ˇ他是经常徜徉在当代美国作品中的一位先驱。

在德莱塞(Dreiser)的小说中ˇ他努力做到以科学模式处理人ˇ而不是以诗人的洞察力凭直觉去处理人ˇ且19世纪的作家们对这种作法十分推崇。他认为生活是艰难的ˇ且在社会达尔文主义、佐拉理论和自然主义中他发ˇ了这样的解释ˇ人是社会过程和社会力量的产物ˇ最终是一种社会进化的产物。这样来阐释生活虽然不够充分ˇ但他的书仍引起许多茫然美国人的共鸣。这些茫然的美国人从书中领悟到ˇ美国一方面承诺远大梦ˇˇ另一方面仍明ˇ存在着贿赂、虚伪和厚颜无耻ˇ二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德莱塞(Dreiser)的调性始终严肃ˇ从不挖苦讥笑。所以他的杰作都是以他自己的经历或者他家庭亲人的经历为基础ˇ如《嘉莉妹妹》(Sister Carrie)ˇ或者是真实事件小说的重新改造ˇ如他的著名小说《一个美国人的悲剧》(An American Tragedy)ˇ因为这样较适合他的文风。思考过后ˇ德莱塞(Dreiser)的著作是伟大的ˇ虽然有某些明ˇ的缺点ˇ因为他的著作诚实到了固执的地步ˇ又有ˇ实主义的特点ˇ然而这些特质在继他之后出ˇ在文学舞台上的美国作家作品中仍反复出ˇ。

在他们ˇ互对立的方法中ˇ20世纪前叶两位最重要的诗人爱德华•阿灵顿•罗宾逊(Edward Arlington Robinson)和卡尔•桑德伯格(Carl Sandburg)也企图探索美国生活的品质ˇ并用德莱塞(Dreiser)式的非凡真实予以报告。从一开始ˇ美国诗人倾ˇ于泾渭分明的两大阵营ˇ传统主义者(traditionalists)与创新主义者(innovators)。19世纪的坡(Poe)和惠特曼(Whitman)分别代表了两派ˇ20世纪的罗宾逊(Robinson)和桑德伯格(Sandburg)也分别代表两派。虽然他们不ˇ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那样拥有众多的读者ˇ但是罗宾逊(Robinson)和弗罗斯特(Frost)一样也拥有英格兰背景ˇ也有以诗作报导世界事件的优秀品质。但是ˇ罗宾逊(Robinson)的调性特征是冷嘲热讽、有些孤傲不群和漠不关心的ˇ即使在他表达某种潜在的同情心时也是使用同样模式。在他最著名的诗作如《理查德德•科里》(Richard Cory)和《米尼韦尔•奇威》(Miniver Cheevy)中ˇ罗宾逊(Robinson)使用传统的音步与韵脚ˇ描绘了怪异、扼要、惊人的插曲ˇ且这些插曲ˇ示了人对生活的个性反应。他与德莱塞(Dreiser)一样认为人生是艰难的。还有罗宾逊(Robinson)在《弗拉德先生的宴会》(Mr. Flood’s Party)中使用戏剧敍事体ˇ这种诗体为弗罗斯特(Frost)所偏好ˇ且他在《雇工之死》(The Death of the Hired Man)中就曾使用过。罗宾逊(Robinson)也使用传统主题如阿瑟王传奇(Arthurian legends)ˇ但是他所有的诗作都倾ˇ世俗传统ˇˇ华兹华斯(Wordsworth)的《蚂蟥收集者》(The Leech Gatherer)或坦尼森(Tennyson)的《国王的田园生活》(Idylls of the King)一样。罗宾逊(Robinson)诗作中典型的20世纪即是他悲观主义的调性ˇ以及他对传统和ˇ实不存幻ˇ的潜意识。

卡尔•桑德伯格(Carl Sandburg)在诗歌的洞察力和技术上代表了另一派ˇ他打破了源自于惠特曼(Whitman)的诗歌传统。他的许多重要背景与德莱塞(Dreiser)颇为近似ˇ他也是来自于移民家庭ˇ也在不同的环境中长大ˇ只是他的家庭较为幸福且家境也较为优渥。对社会问题ˇ他不从社会达尔文主义那寻求答案ˇ而是认为社会问题存在于社会制度的弊端之中ˇ而他自己的社会主义使他充满希望。社会主义也使他看到普通人身上的伟大之处ˇ看到人有能力创造一个社会ˇ且在这个社会中ˇ各种不平将会夷平ˇ每个人的潜力将得以实ˇˇ美国的梦ˇ和ˇ实之间的鸿沟也将填平。在桑德伯格(Sandburg)的诗篇中ˇ人们可以听到19世纪理ˇ主义的回ˇˇ也就是听到惠特曼(Whitman)和埃默森(Emerson)的声音。人们也听到穿着20世纪服饰的18世纪信念ˇ这种信念认为ˇ政治与社会变革是通ˇ改善了的社会品质之途径。

套句惠特曼(Whitman)的话ˇ桑德伯格(Sandburg)在诗中“吟唱”的美国和美国人民ˇ并非吟唱普通人ˇ而是吟唱理ˇ的人。桑德伯格(Sandburg)用惠特曼(Whitman)使用过的自由诗体写诗ˇ诗行长短不齐ˇ使用较松散的口语节奏ˇ且不用尾韵。其最大优点是使用高雅的节律和前韵。桑德伯格(Sandburg)甚至仿效惠特曼(Whitman)的做法ˇ以短行开头ˇ逐步加长ˇ一直加到非常之长ˇ然后又以几个短行结尾ˇ就ˇ波浪的浪尖一样。他也仿效惠特曼(Whitman)ˇ以清单和目录安排结构ˇ赞美卑下之人和似乎无足轻重的事。就这样ˇ桑德伯格(Sandburg)如同在他之前的惠特曼(Whitman)一样ˇ在20世纪初力举创新ˇ反对传统格式。此外在此期间ˇ他创作了许多伟大诗篇赞美芝加哥(Chicago)ˇ在风格和诗力上堪与惠特曼(Whitman)赞美曼哈顿(Manhattan)的诗篇ˇ媲美。

桑德伯格(Sandburg)的诗歌较罗宾逊(Robinson)的有过之而无不及ˇ他的诗作中含有当时流行的主题。但正如人们所预料的那样ˇ在那些悠然自得的气泡被刺破了的时代里ˇ散文比诗歌更有分量。因为揭露腐败、披露真ˇ是散文的本分ˇ更容易诉诸散文家的笔端。然而有趣的是ˇ1900年至1920年间发表最能经得住历史考验的作品是诗歌ˇ不仅包括桑德伯格(Sandburg)、罗宾逊(Robinson)(还有弗罗斯特[Frost])的诗歌ˇ也包括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Eliot)的《荒原》(The West-Land)和《普鲁弗洛克》(Prufrock)。艾兹拉•庞德(Ezra Pound)的诗歌也很有影ˇ力ˇ但他主要影ˇ了当时人们对诗歌的认识。艾略特(Eliot)肯定地认为ˇ当时的人和社会都很悲伤且恶劣。他以讽刺挖苦的口吻、夸张的笔触写诗ˇ就好ˇ抒发他漂泊异ˇ的愁苦一样。他的诗作为创造伟大文学的人们开了先河ˇ我们也依此认为ˇ这些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作家。

二十世纪第二个行动10年的重大事件当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场战争ˇ我们ˇ在回过头来看ˇ一方面ˇ大家开始抛弃天真浪漫ˇ另一方面ˇ也开始对社会ˇ实冷嘲热讽。实际上ˇ之前的文学已清楚地表明ˇ美国最优秀的作家已经跳出了时代的局ˇ。过去乐观、务实、见到同伴就打招呼这些典型的美国人ˇ在我们伟大作家的队伍中从来就未曾有过。然而ˇ那场战争逐步将四百万美国人卷入其中ˇ彻底改变了所有美国人的世界观。战争使他们放弃某些ˇ土主义ˇ加剧了他们的悲观主义ˇ对典型的美国事物不再乐观。于是他们成批地离ˇ背景ˇ走出国门客串欧洲。绝大多数被认为是20世纪最杰出的作品都是在欧洲写下的ˇ且都出自有欧洲生活经历的作家之手。葛楚•史丹(Gertrude Stein)笔下失落的一代是他们作为美国人的那种情感。在一定程度上ˇ唯有早期作家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同样有这种感觉。ˇ艾略特(Eliot)和庞德(Pound)一样ˇ森克莱尔•路易斯(Sinclair Louis)、约翰•朵斯•巴索斯(John Dos Passos)、艾尔尼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卡明斯(e.e. Cummings)、威廉•卡罗斯•威廉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s)和斯科特•费兹杰拉德(Scott Fitzgerald)ˇ都曾长期旅居欧洲。这些优秀的作家都没有参与过战争ˇ只参加过训练营和救护队。因此ˇ他们再次掀起对美国生活的批判ˇ不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ˇ而是因为长期接触欧洲文化。在典型20世纪前叶末期问鼎的作家中ˇ只有斯坦贝克(Steinbeck)和门肯(Mencken)没有欧洲生活的经历ˇ门肯(Mencken)对此事实甚至觉得不容侵犯。

千千万万的美国人参加了“为使世界民主安全的战争”(这是威尔逊[Wilson]总统所称ˇ也是许多美国人以行动证明的)ˇ虽有更多的人并未参与ˇ但生活都受到了战争的影ˇ。这两种人在20年代催生了一种面貌为之一新的社会。之所以称为「崛起的20年代」ˇ是因为在此期间ˇ妇女终于有了选举权、终于“解放”了ˇ不论在衣饰、举止和道德上都发生了革命。颁发了禁酒令(一种视饮酒为非法的“高尚试验”)ˇ却导致臭名昭著的公开贿赂、腐败和违法ˇ美国社会财富较以前更为普及ˇˇ费较以前更为ˇ著ˇ重视娱乐、懈怠职守ˇ成了日常景ˇ。那是一个夸张、试验及变革的年代ˇ一个催生讽刺文学的年代ˇ也是一个悲观到足以接受甚至拥抱讽刺文学的年代。

20世纪最有影ˇ力的两位讽刺作家即为小说家森克莱尔•路易斯(Sinclair Louis)以及新闻记者身兼散文家的门肯(H.L. Mencken)。他们两人彻底改变了美国人对自己的看法。路易斯(Louis)以反复出ˇ的人物类型和背景ˇ及对美国西部腹地的全景观照ˇ写就连锁系列小说ˇ然而他对战争却置若罔闻ˇ仿佛没有发生一样。路易斯(Louis)虽然长期旅居欧洲ˇ却仅在一部小说中作为旅游景点偶然提到。如同德莱塞(Dreiser)与桑德伯格(Sandburg)一样ˇ路易斯(Louis)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小镇ˇ是个中西部人。且他的处女作与成名作《大街》(Main Street)也是以小镇为背景的ˇ但是激进份子路易斯(Louis) 不是饥寒交迫的移民之子ˇ而是出身于道地的中产阶级家庭。路易斯(Louis)的父亲是医生ˇ他曾就读于耶鲁大学ˇ并担任厄普顿•辛克莱(Upton Sinclair)(以暴露芝加哥肉类加工业为主题的著名小说《屠场》(The Jungle)之作者ˇ以《屠场》(The Jungle)和其它宣传社会主义的小说而驰名的作家)的秘书ˇ并在欧洲担任多年的新闻记者ˇ与著名的外国记者及时事评论家汤普森(Dorothy Thompson)结为连理。他很快便名声鹊起ˇ他赋予剧中人物的名称ˇ是巴比特(Babbitt)ˇ如同狄更斯(Dickens)一样成为一见而知其性格的名字。美国人的许多观点都是来自于他经常描绘的夸张人物。

尽管路易斯(Louis)的小说加剧讽刺效果ˇ然而他的小说仍是以高度独创的模式表达ˇ实主义。他不但拥有敏锐的喜剧眼光且能真实聆听日常语言ˇ他具有惊人的模仿能力和表演能力ˇ故事情节总能娓娓道来ˇ谈吐不凡、引人入胜ˇ这些特质都能在他的小说里得窥一二ˇ尤其在他最早期(最杰出)的作品中俯拾即是。他在《大街》(Main Street)、《巴比特》(Babbitt)及《孔雀夫人》(Dodsworth)里所描写的是有关小镇社会的讲究虚荣、社会文化的薄弱ˇ商人夫妇的卑微哀婉生活。在美国人看来ˇ粗看虽不无惊讶ˇ细品却恰如其分。虽然如此ˇ这些生活都没有悲剧意蕴。路易斯(Louis)的作品喜剧色彩浓厚ˇ常使读者捧腹ˇ然矛头所ˇ并非读者自己而是他笔下的人物ˇ嘲笑他所揭露的那些人物ˇ虽然荒诞不经ˇ自己却浑然不觉。这类型的小说虽不一定是文学作品中的上乘之作ˇ但是它们的确在当时产生极大的影ˇ力。那些被生活所掩盖令人不悦的琐事ˇ流淌于他的笔端ˇ耐人寻味。这种严肃却深藏不露的写作手法也使路易斯(Louis)成为诺贝尔奖得主ˇ而且是第一个获此殊荣的美国小说家。

20世纪初ˇ门肯(H.L.Mencken)的影ˇ较路易斯(Louis)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创办的美国信使(American Mercury)杂志在20年间成了知识界装点门面的必读之物。门肯(Mencken)用社论和散文讥讽那些他称之为「布拨依瑟booboisie」(笨蛋)其不断翻新的荒诞不经ˇ他笔锋犀利如芒刺在背ˇ使作家们纷纷效仿。门肯(Mencken)(ˇ德莱塞[Dreiser]一样ˇ他也是德国移民者的儿子)不是书斋里培养出来的文学家ˇ他在巴尔的摩生活了很长的一段时间ˇ当过记者也做过编辑ˇ创作了许多作品。他不属于芝加哥文人团体ˇ不属于纽约文学社团ˇ也不属于旅居巴黎的文学圈子。除了德莱塞(Dreiser)以外ˇ他和主要作家没有过密的交往ˇ然而读过他的杂志、报刊文章和《偏见》(Prejudices)(一本文如其名的散文集)之受过教育的普通人及专业作家也都深受影ˇ。ˇ所有的讽刺作家一样ˇ他十分关注他的人物ˇ用夸张、犀利且通常是冷嘲热讽的语言嘲弄他们ˇ他关注他的城市ˇ关注他的「笨蛋们」ˇ关注他的德国伙伴ˇ关注他的文人生活。他风格上富有个性ˇ抨击时富有才华ˇ语言富于创新。凭借这些ˇ他用激励人心的方式ˇ以学者的态度ˇ潜心钻研深奥的语言。其研究成果汇成了传世之作《美国语言》(The American Language)。这部专著资料ˇ实且观察入微ˇ至今仍振聋发聩。门肯(Mencken)思维活跃、孜孜不倦、追求完美、痛恨伪善和无耻ˇ这些在他所写的全部著作中无不跃然于纸上。

本章要介绍的最后两位小说家是菲茨杰拉德(F. Scott Fitzgerald)和约翰•斯坦贝克(John Steinbeck)。前者驰骋于“崛起的20年代”ˇ后者则是30年代十年大ˇ条时期的愤懑小说家代表。路易斯(Louis)和门肯(Mencken)对自己所处的年代漠不关心ˇ而菲茨杰拉德(Fitzgerald)和斯坦贝克(Steinbeck)俩则感到与时代融为一体ˇ不但严肃以待“自己”的年代ˇ不忍冷嘲热讽ˇ且感到自己是时代的产儿ˇ难以漠然置之。菲茨杰拉德(Fitzgerald)和路易斯(Louis)一样也出生于明尼苏达州ˇ之后移居普林斯顿ˇ那里的人都比他富有ˇ都比他世故ˇ看上去也都比他聪明ˇ他始终感到自叹弗如ˇ23岁时他的第一部小说《风景这边独好》(This Side of Paradise)付梓出版ˇ一举成名ˇ财源滚滚ˇ但他始终感到自惭形秽ˇ难以释怀。他外表英俊潇洒ˇ和梦寐以求的女性泽尔达(Zelda)结婚。当旅居巴黎的作家们如海明威(Hemingway)还默默无闻、忍饥挨饿时ˇ他就已经声名远播、颇为富有了。

菲茨杰拉德(Fitzgerald)早就意识到了ˇ正如他的书名《乐极生悲》(The Beautiful and Damned)所ˇ示的那样ˇ那欢乐、跳舞、赌博、无拘无束的生活也有悲伤和令人惧怕的一面。他的经济日益拮据、妻子的精神病日渐严重、自己也感到精神日渐崩溃ˇ于是他的小说也日渐深邃ˇ悲剧成分日益增加ˇ终于在45岁之前于好莱坞结束了他的生命。他的杰作之一《伟大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描写了一个渴望富有、希望受人欢迎、希望得到幸福的青年ˇ但由于种种原因而难以如愿。这些原因ˇ菲茨杰拉德(Fitzgerald)以艺术的手法ˇ以理解的同情ˇ成功地使读者感到是悲剧性的。菲茨杰拉德(Fitzgerald)之后的一部小说《温柔的夜晚》(Tender is the Night)ˇ描写了旅居法国的有钱“幸运儿”之间的婚姻纠葛ˇ凄婉更盛ˇ且更具自传性。股市于1929年崩塌ˇ严峻的30年代开始进入大ˇ条ˇ希特勒(Hitler)掌权的同时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来临之时。这时ˇ菲茨杰拉德(Fitzgerald)ˇ一位幸运的年轻作家ˇ愉悦的20年代ˇ征ˇ精神开始走下坡。菲茨杰尔德的小说ˇ以明快的背景衬托欢喜的人物ˇ但十分悲苦凄婉。场景变了ˇ笔下的世界坍塌了ˇ他才华横溢的火星也随之逐渐熄灭了。

菲茨杰拉德(Fitzgerald)充分反映20年代ˇ约翰•斯坦贝克(John Steinbeck)则充分展ˇ了30年代。斯坦贝克(Steinbeck)生于加州的萨莱纳斯ˇ他热爱西部ˇ心系ˇ村。他的笔下有弃儿、有乞丐、有普通劳动者、有生物学家ˇ这些人的生活他都经历过。他热爱所有这些人ˇ就ˇ菲茨杰拉德(Fitzgerald)热爱东部、热爱欧洲、热爱富豪、热爱他后来称之为寄生者的“美丽之人”一样。斯坦贝克(Steinbeck)写出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ˇ如一个小男孩如何渴望得到一匹小马(《小红马》[The Red Pony])ˇ一个移民工如何关爱那个有些弱智的被监护人(《人鼠之间》[Of Mice and Man])ˇ各种被遗弃的人如何ˇ互关照(《托尔提拉公寓》[Tortilla Flats]和《罐头加工厂的芸芸众生》[Cannery Row])等。他还写过科技著作如《科尔特兹海》(The Sea of Cortez)ˇ研究下加利福尼亚某海湾的海洋生物。他也写过反纳粹的小说和戏剧如《月落星稀》(The Moon is Down)。他的最后一部小说《与查理同行》(Travels with Charley)是以美国为题材。此外ˇ他以代表作《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这部小说描写成千上万的中西部农民ˇ遭受百年不遇的干旱和美国的经济大ˇ条ˇ失去了生存的依托ˇ被迫离ˇ背井ˇ西部逃荒落难而去。难民们的耐力与毅力催人泪下ˇ而玛•约德(Ma Joad)和她的新郎让人刻骨铭心。《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证明ˇ由愤怒和追求正义的激情催生出的说理小说ˇ能超越宣传而成为文学。

1. 头韵(front rhyme)ˇ诗歌连续行的开头韵律。
2. 友好(hail-fellow-well-met)ˇ与每个人都很热络要好。
3. 失落的一代(Lost Generation)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所有世代ˇ更确切地说ˇ也就是在20年代早期移居欧洲的美国作家群。
4. 布拨依瑟(booboisie)ˇ笨蛋组成的中产阶级ˇ门肯(Mencken)恶意创造的新词。
5. 大ˇ条(Great Depression)ˇ1929年随着股市崩塌所引发的多年经济危机。物价下跌、企业破产且许多人都失去工作。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