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学精华
Highlights of American Literature


散文与诗歌中的ˇ代声音 Modern Voices in Prose and Poetry

第二十八章
厄年斯特•海明威 (Ernest Hemingway)(1898-1961)

海明威 (1898-1961)生于伊利诺伊州。从孩提时代起ˇ家人便时常带他去打猎、钓鱼ˇ并极早教导他关于勇气与坚持等美德ˇ这些都成为他后来小说的素材。高中毕业后ˇ他成为一位报社记者ˇ不久后便出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大战结束后他在巴黎住了几年ˇ他成为与祖国疏离的那群美国人的其中一员。他们自认是「失落的一代」。不久后ˇ他便开始出版一些著名的独特短篇故事。他离开巴黎的那一年出版了影ˇ力极大的小说《妾似朝阳又照君》ˇThe sun Also Risesˇ。他的作品主题通常是战争及战争对人们产生的冲击ˇ或者是竞赛ˇ例如需要斗志与勇气的打猎或斗牛。

海明威的写作风格令人印ˇ深刻。他的文句简短ˇ遣词易懂ˇ但却充满丰富情感。再进一步仔细阅读ˇ我们便可看出他擅长处理无声胜有声的静态场景。假如我们深入阅读ˇ可以看到即使在沉默中ˇ当他故事中的角色不说话时ˇ故事仍会继续发展。这样的场景通常充满隐含意义。压抑往往营造最强烈的效果ˇ这是海明威小说的特色。他偏爱以寡言传递情感的艺术。

与浪漫主义作家强调丰富与满溢不同ˇ由于其文体的压抑与克制性的陈述ˇ海明威被归类为古典主义派作家。与许多其它古典主义派作家一样ˇ他ˇ信简约的陈述风格往往带来最强烈的效果。

这并非意味他的作品毫无感情或者沈闷。《在他ˇ异国》ˇIn Another Countryˇ这本小说就充满满溢的情感ˇ对无法弥补之不幸事件的怜悯心。手残者将永远手残。至爱的妻子一死亡便永远逝去。或许我们应该屈服于这些不幸ˇ但这故事中的意大利军官对于自己不能认命而感到悲哀。生命的悲剧无法真正地被弥补。


第二十九章
威廉•福克纳 (William Faulkner)(1897-1962)

虽然福克纳ˇWilliam Faulkner, 1897-1962ˇ不ˇ海明威曾至国外到处流浪ˇ但回到家的他仍ˇ是一个局外人。他在作品《萨托里斯》(Sartoris)中讲述关于他自己的故事。当年轻的巴亚ˇ萨托里斯ˇBayard Sartorisˇ在战后回到密西西比小镇时ˇ他绝望得不知道该怎么办。他知道他某个地方不对劲ˇ但他不知是由于生病的关系还是治疗方式的关系。他跑遍镇上与郊区ˇ与人们交谈ˇ有时跟他们争吵。国家颁布禁酒令ˇ但却使得他更ˇ喝酒ˇ然而酒只能让他忘却一时的烦恼。绝望仍未曾离去。

福克纳之后的作品则放了一些美国文学史上令人难忘的美国黑人角色。虽然这些黑人角色通常以南方人观点呈ˇˇ但福克纳深知黑人跟他一样是人类ˇ只是因为肤色差异ˇ所以承受许多苦难。他在作品中对那些黑人所投射的同情心比对那些穷白人多ˇ他有时ˇ露出对穷白人的厌恶。他作品中最坏的白人ˇ是史诺普家的成员ˇ他们邪恶得毫无人性。当他写《萨托里斯》时ˇ他还没创造出这家子人物。他们出ˇ在福克纳后来的一些小说中ˇ他们压迫ˇ不事生产的仕绅--萨托里斯这家人ˇ不过《萨托里斯》中的白人哈伯与米契性格正派ˇ不ˇ史诺普家族的成员。


第三十章
罗柏特•佛斯特 (Robert Frost)(1874-1963)

如同许多诗人历经的过程ˇ当佛斯特ˇRobert Frost, 1874-1963ˇ在1913年出版第一本诗集《一个男孩的遗嘱》ˇA Boy's Willˇ时年纪已不小。虽然出生于旧金山ˇ但来自新英格兰地区的一家人ˇ在他十岁时又搬回原地。ˇ其它许多作家一样ˇ佛斯特短暂上过大学ˇ之后便以不同方式维生ˇ他曾做过鞋工ˇ也编过报纸。不过ˇ他在农场长大ˇ因此很喜欢农牧。他尤其喜欢写作ˇ但无法以写作维生。三十几岁时他搬到英国ˇ在那儿他出版了第一本作品并获得满堂彩ˇ这是他在美国时未曾获得的礼遇。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ˇ佛斯特回到新罕普夏过起农耕生活。之后ˇ即使旅行、拜访许多地方ˇ他认为农场才是他的家ˇ而农场生活仍是他诗中的焦点主题。

佛斯特的诗承袭自罗马诗人弗吉尔之下的伟大传统ˇ也就是所谓的田园诗。虽然他诗中常有农场主题ˇ但应用的含意却很深广。例如他可能会写到草耙并描述耙子打到他身上时的痛楚ˇ但实际上他是藉此暗示生命给我们的伤痛烙印。

许多诗人的创作灵感在早年便用尽ˇ但佛斯特可不同。他持续出版诗集长达五十年。他受欢迎的程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达到高峰。如果票选20世纪的美国国家诗人ˇ那非佛斯特莫属。他获选前往甘乃迪总统就职典礼朗诵自己的作品ˇ也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诗人。

由于佛斯特长期所创作的诗品质极佳ˇ因此要再版时很难以选择。不过ˇ这里介绍的《补墙》与《不曾走过的路》最受读者喜爱ˇ另外还有三首较鲜为人知的短诗。

《补墙》描述佛斯特跟一位邻居一起修补一道隔开他们农地的石墙。佛斯特不喜欢墙ˇ但那位邻居喜欢。我们很快会看到ˇ原来佛斯特所指的墙是隔开人与人关系的那道无形墙ˇ这道墙使得我们不再ˇ亲ˇ爱。但是佛斯特不会在诗中表示出训斥的味道。他教导人类间的兄弟爱ˇ但不是以一种乏味的方式。佛斯特运用几种技巧使得他的诗毫无训示意味。第一ˇ佛斯特的幽默怪诞ˇ第二ˇ他简单不拘小节的诗句特色。诗的写作方式是所谓的无韵诗。一行诗有五个节奏重音ˇ每个节奏都落在第二音节ˇ而且每一行诗句皆没有押韵。然而佛斯特运用无韵诗体ˇ混合搅拌后再释放ˇ使得诗看起来就ˇ日常生活对话。重点是ˇ诗句转变成睿智、优美的对话。

《不曾走过的路》背景设定为树林ˇ但这树林可能是任何地方ˇ发生的时间也可以是任何时点ˇ亦即ˇ这地点是一个ˇˇ创造出来之处。我们必须做决定。我们必须决定往那个方ˇ走。佛斯特将进退维谷的情境展ˇ在这外柔内刚的诗中。这诗中用的字眼并不属于地方特有ˇ他传递的是一种举世皆然的讯息。这首诗也比较不ˇ《补墙》运用个人、对话式的韵律ˇ而且每一诗节都有规则的押韵。

刚开始阅读《火与冰》ˇFire and Iceˇ、《熟知黑夜》ˇAcquainted with the Nightˇ与《设计》ˇDesignˇ时或许会觉得简单ˇ但深入研读后会发ˇ诗中隐藏丰富的含意。在这三首短诗中ˇ佛斯特的叙事保留、揶揄迂回等特色ˇ当明ˇ。他通常会留一些空间让读者寻找暗示性的重点ˇ并且时常暗示他道德观的总体内涵ˇ而不仅是表面上所陈述的事物。他ˇ然不ˇ提供任何答案ˇ因为这可能会落入简化的危ˇ。他曾在某个场合提到ˇ「我偏爱在诗中运用提喻法ˇ在语言的意ˇ中ˇ我们运用一部份代表全部。」生活ˇ就ˇ佛斯特看待它的方式ˇ充满了明ˇ的矛盾。它既悲哀却又具喜感ˇ美丽却又丑陋ˇ混乱却又规则。佛斯特拒绝在矛盾间做选择ˇ我们可在《火与冰》、《设计》等诗中看到这些特点。


第三十一章
阿契博得ˇ麦克列许 (Archibald MacLeish)(1892-1982)

阿契博得ˇ麦克列许ˇArchibald MacLeishˇ生于伊利诺伊州葛连柯ˇGlencoeˇˇ他曾就读耶鲁、哈佛与塔夫斯大学ˇTuftsˇ。麦克列许曾在第一次大战的炮兵队担任队长ˇ战争结束后ˇ他回到哈佛法学院任教。接下来ˇ他离开教学岗位转至波士顿任执业律师ˇ但后来他放弃这个成功的事业ˇ因为「他无法ˇ信法律」。他ˇ成为一位诗人。

1923年ˇ他与妻子、孩子离开美国到巴黎ˇ为了浸淫在这个城市的文化氛围中ˇ并希望以他特有的方式写出属于自己的诗。「我与我所处的时代对话ˇ不与未来时代对话ˇ」他这么写ˇ并且记下1923年这个他文学生命起点的年份。在法国时ˇ麦克列许创作了三本诗集—《月球上的街道》ˇStreets In The Moon ˇ1926ˇ、《麦克列许的哈姆雷特》ˇThe Hamlet Of A. MacLeish ˇ1928ˇ及《新发ˇ之地》ˇNew Found Land ˇ1930ˇ—这些诗集的成功确认他从法律转往诗坛发展的决定是明智的。1928年麦克列许回到美国后ˇ他去了墨西哥一趟ˇ他追随寇帝斯ˇ1519年入侵墨西哥的西班牙人ˇ的路ˇˇ一路从墨西哥湾沿岸直到阿兹特克帝国首都所在地的特诺契堤特兰山谷ˇTenochtitlanˇ。

这趟旅程后来写成了1932年出版的叙事诗《征服者》ˇConquistadorˇˇ这首诗取材自迪亚兹ˇBernal Diazˇ所著的《新西班牙征服历史》ˇTrue History Of The Conquest Of New Spainˇˇ隔年便获得普立兹奖肯定。在《征服者》出版后不久ˇ麦克列许为时代ˇTimeˇ与财星ˇFortuneˇ两本杂志撰稿ˇ他为后者所写的文章竖立了「纪录性」文学ˇdocumentary literatureˇ的优质写作标准。应用同样在财星杂志中所展ˇ的写作技巧ˇ麦克列许也为广播电台写作了实验广播剧《城市的堕落》ˇThe Fall Of The City ˇ1937ˇ与《空军突袭》ˇAir Raidˇ1938)。

1939年麦克列许被指派为国会图书馆馆长ˇ并且获得耶鲁大学荣誉学位。这些荣誉随后为他带来更多职业生涯上的进一步成就。1944年他被任命为国务卿办公室的公共关系顾问。虽然麦克列许以叙事诗获得普立兹奖ˇ他在诗坛的卓越名声却主要来自于抒情诗ˇ包括收录1924到1933年作品的《诗集》ˇPoemsˇˇ1917年到1952年的《集合诗集》ˇCollected Poemsˇˇ后者使他再度获得1953年普立兹奖肯定。麦克列许的诗呈ˇ出庞德ˇEzra Poundˇ、艾略特与山博格ˇCarl Sandburgˇ等人的影ˇ。然而他诗作的持续价值在于他特有的抒情天赋与修辞方式。麦克列许不会将自己关在诗人ˇ牙塔中ˇ他对政治运动ˇ露兴趣ˇ从事不同职业ˇ而且钻研各种专业领域。与日常生活ˇ关的趋势反映在他诗作的敏感特质中ˇ诗的内容大多是对20世纪生活的嘲讽论点。


第三十一章(2)
威廉ˇ卡洛斯ˇ威廉斯 (William Carlos Williams)(1884-1963)

威廉ˇ卡洛斯ˇ威廉斯ˇWilliam Carlos Williamsˇ生于纽泽西州的路瑟佛ˇRutherfordˇˇ在宾州大学就读医科ˇ并在莱比锡就读一年研究所主修小儿科。身为医师ˇ虽然他在家ˇ路瑟佛花费许多时间于诊疗病人及接生小孩上ˇ不过他仍抽空创作出逾37本散文与诗集作品。

威廉斯自1909年出版《诗集》后便开启了文学生涯ˇ这本诗集中的作品主要是模仿风格ˇ反映了他在宾州大学时期所受到的影ˇˇ当时他与诗人庞德成为朋友。由于这段特殊的友谊ˇ他当时与意ˇ派成员很亲近ˇ因此ˇ意ˇ派对威廉斯的诗作产生了深远的影ˇ。

威廉斯的诗特色就是他对日常生活事物的兴趣。他的诗可能描写如喷泉、红色手推车、花、梅子或海上游艇等普通事物。他的作品反映这位医师背景的诗人ˇ喜爱以内在观点检阅物质事物与所有生活情况下的人们。他检视人从出生到死亡时刻的一生。虽然他诗作的基调很随性ˇ但他对细微观察的偏好却赋予了作品洞察力与充实的本质。

1946年ˇ威廉斯开始创作他的巨作《帕特森》ˇPatersonˇˇ并在1951年完成了四册ˇ不过这首诗一直未能完成ˇ他继续写作ˇ在1958年又出版第五册。他于1963年去世ˇ当年仍在书写该首诗的第六册。《帕特森》是关于一座人类城市的史诗巨作ˇ融合历史、当代景ˇ、个人喜乐与个人苦恼。在调性上ˇ这首诗与惠特曼的《草叶集》ˇLeaves of Grassˇ有极为ˇ似之处。

或许不同于其它当代诗人ˇ威廉斯寻求一种属于美国特有的用语ˇ因此发展出他独有、个人化的风格。当许多美国当代诗似乎呈ˇ否定与疏离感之际ˇ威廉斯的诗则呈ˇ坚定与忠诚ˇ他的风格简洁、明了ˇ不同于其它当代诗的卖弄学问与蓄意的含糊难懂。


第三十一章(3)
蓝斯顿ˇ休斯 (Langston Hughes)(1902-1967)

除了身兼诗人、剧作家、小说家、歌曲创作者、传记作家、编辑、专栏作家、翻译家与演说家外ˇ蓝斯顿ˇ休斯早期也是商船海员ˇ曾在巴黎担任主厨ˇ更在意大利与西班牙当过海滨拾荒者。他在1902年2月1日出生于密苏里州的乔普林ˇ十二岁前则在堪萨斯、科罗拉多、印第安纳与纽约州等地居住。中学在俄亥俄州的克里夫兰就读ˇ期间他曾被选为班上诗人及年刊的编辑。休斯也曾前往欧洲与非洲旅行ˇ他爱好冒ˇ惊奇生活的性格反映在《并非没有笑声》ˇNot Without Laughterˇ1930ˇ、短篇故事与自传等作品中。

当休斯在华盛顿某间饭店当侍者时ˇ他曾让知名诗人林德赛ˇVachel Lindsayˇ看过一些诗作ˇ当时他便开始被认定为一位诗人。林德赛热心地在饭店的文学聚会中介绍这些诗作ˇ而他的第一本书《疲乏蓝调》ˇThe Weary Bluesˇ在林德赛的鼓励下出版。

1925年之前ˇ休斯与其它非裔美国作家在纽约哈林区成立了一个组织ˇ目的是为交换ˇ法、互ˇ打气以及分ˇ他们作品受到欢迎时的胜利。身为该组织的发言人ˇ休斯出版了一篇文章《非裔美国艺术家与族群山脉》ˇThe African-American Artist and the Racial Mountainˇˇ这文章ˇ公众宣告休斯与他伙伴们的目的ˇ他们ˇ打破文学传统ˇ进而点燃黑人文学的新趋势。对这些新一代黑人作家而言ˇ哈林区及住在那儿的人们为他们的艺术创作提供了许多灵感。

后来ˇ休斯成为知名的「哈林区的欧亨利」ˇ并且创作了无数的短篇故事、多本诗集、七本小说、六出戏剧作品。在早期诗集中ˇ他成功地抓住并投射出非裔美国人的都会生活ˇ而他对黑人难以启齿的苦痛、幽默与感伤等描写ˇ也成为一种社会抗议的形式。

经邀请成为演说家后ˇ休斯到全美、西印度群岛与欧洲及非洲等地进行巡回演说。他以其创作获得不少奖ˇ和荣誉肯定ˇ作品更已经被翻译为逾25种语言版本。


第三十二章
凯瑟琳ˇ安ˇ波特ˇKatherine Anne Porterˇ(1894-1980)

凯瑟琳ˇ安ˇ波特1894年生于德州印地安溪ˇ是美国知名拓荒者丹尼尔ˇ本恩ˇDaniel Booneˇ的曾曾曾孙女ˇ她的童年在德州与路易斯安那州度过。从小她便在南方的教会学校受教ˇ毕业后ˇ她曾到达拉斯与丹佛担任报社记者。因生病之故ˇ她被迫放弃记者生涯。她到处旅行ˇ曾住过纽约、欧洲、墨西哥。以其经验与旅行为题材ˇ她应用了许多ˇ关背景在她的小说中。

波特小姐的第一本出版品是1930年的《盛开的犹大花》ˇFlowering Judas and Other Storiesˇˇ1931年、1938年她以创意写作获得古根汉艺术基金奖。在小说《愚人船》ˇShip of Foolsˇ于1962年出版前ˇ她仅出版过短篇故事及短篇小说ˇ包括1939年的《白马、白骑士》ˇPale Horse, Pale Riderˇ、1944年的《学习塔》ˇThe Learning Towerˇ、1958年的《穿过黑暗的玻璃》ˇThrough a Glass Darklyˇ 。

波特具有锐利写作天分。她的作品不易阅读ˇ她总是假设读者已经知ˇ一些事情而且会去挖掘故事中自己必须知道的一些事情。身为一位作家ˇ波特贡ˇ了她的技艺ˇ在写作生涯中ˇ她小心翼翼并煞费苦心ˇ直到对作品品质感到满意ˇ才会将它们付梓出版。

在许多故事中ˇ波特探讨书中主角的生命ˇ这些主角常ˇ于幻灭与绝望中ˇ偶而的因素是那些无法控制的社会、政治与自然力量ˇ但更常使他们ˇ于绝望的原因则是他们的自私与欺骗。与海明威一样ˇ她喜欢以细节或片段透视人们的ˇ法ˇ藉此让读者经历主角的内心生活与世界。

在《偷窃》ˇTheftˇ中ˇ我们发ˇ一个对比与张力结构、定义的矛盾问题以及作者拒绝「公式化」写作的特点。

《偷窃》的背景是纽约市。女主角是ˇ波特一样的作家兼评论家。时间则是1930年代的美国经济大ˇ条时期。故事中被偷窃的钱包ˇ征她所有财产ˇ在故事中钱包则适切地以金布做成。因此ˇ皮包的失窃代表「拥有」与「匮乏」间的冲突。但这种冲突在波特的故事中不可能过于简单ˇ也不容易定义。拥有皮包的这位年轻女子几乎一无所有。事实上她快饿肚子了ˇ而且可能真得会比女警卫还穷。不过ˇ就ˇ那只皮包一样ˇ她是一个ˇ征ˇˇ征那些拥有某种东西的人ˇ而那些没有那东西的人则一直ˇ汲汲营求。在故事结尾ˇ突然来了一个令人印ˇ深刻的大转弯ˇ女警卫成功地让女主角感受到ˇ她从女警卫侄女那儿偷走了某种东西。整个故事的情感复杂混合着ˇ读者的感受亦然。


第三十三章
索尔ˇ贝罗 (Saul Bellow) (1915-2005)

贝罗(Bellow)(1915-2005)随父母从加拿大移居至美国后ˇ便在芝加哥定居下来。他与大多数美国作家不同的是ˇ他不但进入学院就读ˇ且苦读有恒地拿到学位。也因为如此ˇ他也是新一代接受正规教育的美国作家代表。他不但聪明绝顶ˇ思ˇ独特ˇ且见多识广。他目前担任芝加哥大学教授一职ˇ又由于他身为极具声望的作家而深受学校的敬重ˇ因此他可以用他自己的方式教学。同时ˇ他最近创作的一本小说《赫索格》(Herzog)即是探讨一位教授的小说ˇ只是书中的教授不如贝罗(Bellow)如此好运连连。

在贝罗(Bellow)创作的小说《阿奇正传》(The Adventures of Augie March)里ˇ英雄式教授还未脱颖而出。阿奇(Augie)是一位芝加哥青年ˇ他出生在贫穷的单亲家庭中ˇ他主要是在街头及家中受教育ˇ且他的家庭也是提供他温暖的爱与严格纪律的来源。这本小说是以美国大ˇ条时期为故事背景ˇ描述阿奇(Augie)脱离贫穷家庭奋发ˇ上获得成功的故事。阿奇(Augie)在此过程中不但做过各种不同的工作ˇ且他还从偷窃ˇ赃的教科书上获得不少知识。他碰过各式各样的人ˇ刁滑奸诈的小人、诚实正直的君子、富裕的有钱人以及贫困的弱势族群。他在游遍美国、墨西哥及欧洲时ˇ也与数字女性ˇ入爱河ˇ谈了几场轰轰烈烈的恋爱。

但是无论他投身于何事ˇ足迹踏遍何处ˇ他都仍然能保持最真的自己。所以人们喜爱他ˇ渴望帮助他ˇ且希望能与他拥有持久不变的关系。举例而言ˇ即使他已经是位堂堂的有为青年ˇ仍有对富有的夫妻希望能收养他成为继子。甚至还有富家小姐视他为值得收藏的完美情人。然而这些人都吃了闭门羹ˇ当然其它人也不例外。因为他拒绝束缚ˇˇ往自由。 


第三十四章
雷夫ˇ艾利森 (Ralph Ellison)(1914-1994)

艾利森ˇRalph Ellisonˇ1914-1994ˇ出生于俄克拉何马州。他看到美国黑人生活的许多面ˇˇ并且将这些精华放入杰出小说《隐形人》ˇInvisible manˇ中ˇ这本小说虽然在1952年出版ˇ但ˇ在阅读仍ˇ当切时。

这些角色描述简洁且鲜明。他们通常是固定型态且夸张的角色ˇ但却能让读者印ˇ深刻。年轻主角所念的大学有一个黑人校长ˇ他是精明、经典的角色「汤姆大叔」ˇ他以自己的利益为考量利用黑人与白人。一个有偏见的南方生意人以及他在北方的死对头。年轻的黑人理ˇ主义者因理ˇ而死。黑人国家主义领袖告诫者雷斯ˇ这个领袖角色后来成为美国文学上的重要经典。哈林区的共产党高层ˇ利用黑人协助该党达到目标ˇ还有其它黑白、是非的丰富角色塑造。

这个没有名字的主角隐形人ˇ与这本书所有的角色ˇ遇。有些人对他友善ˇ多数人对他ˇ当恶劣ˇ许多人则忽视他。他们从不把他当人看。这是为何他在小说结尾几乎完全将自己隐藏起来的原因。除了他自己ˇ没有人能看到身处于地下室的他。

艾利森的故事强烈地冲击读者。在这本小说的第一章ˇ隐形人告诉我们隐形的意思以及他如何绝望地努力ˇ要解决这个问题。


第三十五章
罗伯ˇ罗威尔 (Robert Lowell)(1917-1977)

美国近代诗人中ˇ罗威尔可说是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受到艾美ˇ罗威尔ˇAmy Lowellˇ、詹姆士ˇ罗素ˇ罗威尔ˇJames Russell Lowellˇ等诗人亲戚的影ˇˇ罗伯ˇ罗威尔自然而然地对诗产生兴趣。他第一本诗集《不ˇ似之地》ˇLand of Unlikenessˇ出版于1944年。从这本诗集中他又挑选了几首最好的诗ˇ加以修改后收录在《威瑞勋爵的城堡》ˇLord Weary's Castleˇ中出版ˇ这本诗集获得1946年的普立兹奖。他的作品集还包括ˇ《卡瓦诺夫的磨坊》ˇThe Mills of the Kavanaughsˇ1951ˇ、《生命探究》ˇLife Studies ˇ1959ˇ与《ˇ给联邦死难者》ˇFor the Union Deadˇ1964ˇ。罗威尔曾在肯扬学院ˇKenyon Collegeˇ、波士顿大学及哈佛大学等几所学校任教。

罗威尔早期的诗ˇ特别是那些收录在《威瑞勋爵的城堡》中的诗ˇ深受艾略特ˇT.S. Eliotˇ与泰特ˇAllen Tateˇ那一代诗人传统的影ˇ。然而ˇ不论在主题或语言方面ˇ他后期的诗似乎渐渐脱离此传统ˇ转而运用更ˇ代的基调。由于他前期的传统理论与后期的转变ˇ罗威尔可说是ˇ代美国诗坛中最具传统代表性的诗人之一。

或许罗威尔的诗最大特点就是生命力。他未曾为了让一首诗更丰富而过度夸饰感觉或ˇ法ˇˇ反地ˇ他赋予诗句十足的活力。有时他的诗艰涩难懂ˇ但他并非为了故意制造艰涩的印ˇ。他的韵脚与韵律看似普通ˇ但诗句的律动却ˇ当强烈ˇ我们可以感觉到这些诗的脉动。当诗的押韵间断或节奏突然转变时ˇ这些都是罗威尔为了达到诗韵目的所施的技巧。


第三十五章(2)
西尔多•罗特克 (Theodore Roethke)(1908-1963)

西尔多ˇ罗特克ˇTheodore Roethkeˇ成长于密执安州萨吉诺市ˇSaginawˇˇ他空闲时就帮忙父亲处理家族的花草种植事业。在花草世界中工作的他发展出对大自然的爱好ˇ这些都反映在他1941年出版的第一本诗集《开放屋》ˇOpen Houseˇ里。自密西根大学与哈佛大学毕业后ˇ罗特克曾在数所大学任教ˇ而且就如许多当代诗人一样ˇ他在教书时仍继续一边写诗。他的诗集《苏醒》ˇThe Waking: Poems 1933-1953ˇ在1953年获得普立兹奖肯定ˇ而1959年他以《ˇ给风之语》ˇWords For The Windˇ获得国家书卷奖。他最后一本诗集《遥远田野》ˇThe Far Fieldˇ也在他卒后于1964年获得国家书卷奖。

罗特克的作品被认为深具「个人、抒情与浑然天成」等特色。当代评论家给他极高评价ˇ有些人认为他是20世纪中期最好的三、四位美国诗人之一。罗特克则是这么说自己ˇ「我对大自然有着纯然的热爱…我对大自然的感知将是永远的ˇ不管多雅致、多敏锐、多纤细ˇ」。然而ˇ其关于大自然主题的诗不纯然只是客观感受上的「自然诗」ˇ而是反映诗人的内心挣扎ˇ亦即其感情的极致与深度。罗特克技巧纯熟ˇ他对韵脚与节奏的操控能力极佳ˇ读者通常在抓住诗中理性含意前ˇ就会先感受到诗作情感上的意义。

不同于许多当代诗人呈ˇ疏离感与遗弃感ˇ并且寻求更深的情感与知识来源ˇ罗特克透过呈ˇ一种欢笑藐视ˇ成功地面对ˇ代生活中的恐惧ˇ

「我们用感觉思考ˇ有什么是我们该知道的ˇ

我四处听到我的存在起舞。

我苏醒以便沈睡ˇ并且慢慢接受我的苏醒。」


第三十五章(3)
兰德尔ˇ贾雷尔ˇRandall Jarrellˇ(1914-1965)

兰德尔贾雷尔生长于那什维尔(美国田纳西州首府)ˇ也从当地的文德贝尔特大学ˇVanderbilt Universityˇ毕业ˇ毕业之后ˇ他在德州、纽约各地的大专院校中授课ˇ也在萨兹伯格研讨会ˇ澳洲ˇ中讲授美国文明历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ˇ他在亚利桑纳协助美国空军训练机组员ˇ也在「国家」ˇThe Nationˇ杂志担任了一年编辑的工作ˇ从1956年到1958年ˇ则在国会图书馆担任诗作顾问的职务。

贾雷尔是从战争诗作崭露头角的年轻诗人之一ˇ著作ˇ当丰富ˇ出版的诗集「华盛顿动物园里的女人」ˇThe Woman at the Washington Zooˇˇ于1961年赢得国家书籍奖ˇ他也撰写评论性文章、短篇及长篇小说。在他的诗作中ˇ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作品ˇ出ˇ幻ˇ的风格ˇ一种如梦一般的特质ˇ如「夜晚的气息」ˇThe Breath of Nightˇ即为此类型的代表作品。

他被誉为 “当代最具天赋的诗人与评论家”ˇ其诗作曾获数ˇ文学大奖肯定ˇ对当代诗作的各种论述与评论也广为流传。非力浦布斯ˇPhilip Boothˇ曾形容贾雷尔是个「不断努力寻找更适切的语言ˇ描述对人类处境的深切哀伤之感」的作家ˇ令一位诗人史坦利库尼兹ˇStanley Kunitzˇˇ则如此形容他ˇ「贾雷尔的所有诗作中ˇ都不断呼喊着 “改变我ˇ”的声音ˇ年轻人渴望长大ˇ除对夜晚的恐惧ˇ年老者渴望回到年轻岁月ˇ不论处于多么贫穷、悲惨的生活中ˇ都期望着 “一切都更美好的日子”」。

第三十五章(4)
詹姆斯ˇ赖特ˇJames Wrightˇ(1927-1980)

詹姆斯赖特是本文介绍作家中最年轻的一位ˇ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马丁渡口ˇMartins Ferryˇ。于肯园学院ˇKenyon Collegeˇ毕业后ˇ他花了一年的时间在维也纳担任Fulbright scholarˇ于华盛顿大学取得硕士与博士学位ˇ后于纽约杭特学院ˇHunter Collegeˇ讲授英国文学。

在他荣获多ˇ诗作奖ˇ之中ˇ包含罗伯特佛斯特诗作大奖ˇRobert Frost Poetry Prize)、“诗”杂志ˇPoetry magazineˇ的纪念奖、肯园诗学奖学金ˇKenyon Review poetry fellowshipˇ、以及国家艺术与文学大奖等荣耀。他的第一本诗作集「绿墙」ˇThe Green Wallˇ由耶鲁大学出版ˇ也是一系列新诗人作品集的第一本。

评论家将赖特与艾德温艾灵顿罗宾逊、罗伯特佛斯特的诗作加以比较ˇ和这些资深的诗人一样ˇ赖特最常同时运用韵脚与传统的格律、以及简单的语言来陈述ˇ法。他认为人性充满了怜悯与同情ˇ我们可从其诗作「聋哑孩童的喃喃自语」ˇMutterings Over The Crib Of A Dear Childˇ中看出ˇ在「一份祝福」ˇA Blessingˇ作品中ˇ则可看到赖特以抒情文体描述纯净快乐的文句。

 


回目录